2008年4月21日 星期一

殯葬文書學問大

經過技術證照檢定考試篩選,未來殯葬場合懸掛的「音容宛在」輓額就不易再發生「音容苑在」的錯誤;陳姓墓碑堂號的「潁川」也不會寫成「穎川」;更不會出現司儀把「潘新科」念成「番斤斗」的糗事。
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系教授徐福全指出,國文應用文教育大多只教公文、會議紀錄、契約、柬帖與婚慶彌月等內容,有關喪葬禮儀部分較少,或請學生「自行參閱」,以致一般人對殯葬禮儀文書很陌生。
以往喪禮工作人員多是師父帶徒弟或自學出身,良莠不一,經常發生錯誤與笑話。
徐福全舉例,輓額的「德配孟母」形容女性死者的德範,但有人寫錯為「母配孟德」,也就是把死者匹配給叫孟德的人。不但貽笑大方,更對死者不敬。
死者為男性,花圈、輓聯或輓額上款要寫「千古」;女性應寫「靈右」或「幃右」,但很多花店與殯葬禮儀店都寫成「千古」。甚至因趕工,把「某府某公千古」寫成「某府千古」,好像「一家人」都作古。
長庚技術學院化妝品應用學系講師陳姿吟說,國人講究習俗禁忌,為了辦頭七、二七或三七,死者遺體必須長時冰存。直到出殯吉時前一、二時才「退冰」。
但每名死者的家屬都挑相同的吉時,遺體多、退冰不完全易含水氣,化妝品無法著妝,只能「亂塗」。尤其長時冰存的遺體,容貌多塌陷,就算化妝也不能呈現其生前容貌。
從公共衛生、人性尊嚴而言,陳姿吟說,喪禮服務人員接體後,應先清洗穿衣,以免遺體肌肉鬆弛,排出糞尿弄髒。九成五遺體屬完整型,喪禮服務人員接體都在醫院太平間、住家、殯儀館或「打桶」(不冰存),只有五%的遺體係受創而須修補。這些都列為檢考實做項目。

來源:中時電子報

2 則留言:

BEST 提到...

請問一下 你所認識的陳姿吟 是68年次上下的宜蘭人嗎

mirral 提到...

不好意思~這位陳姿吟我並不認識喔~是引用報導中所說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