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1日 星期六

欣賞台灣的米勒們

米勒的「拾穗」與「晚禱」,建構農人純樸知足的形象。以農立國的台灣,也有不少畫家堪稱「台灣米勒」,一樣讓人感動。
著有「跟著畫家‧發現台灣農業之美」的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系教授蘇振明表示,米勒的「拾穗」裡,三位婦女彎腰撿拾地主殘留下來的小麥粒,而在早期台灣佃農時代,農家子弟對於撿稻穗、地瓜、花生等經驗也不陌生。人彎腰面對土地的勞動形象,在台灣畫家筆下也有插秧、收割甘蔗等精彩描繪。像是楊英風的浮雕作品「割稻」,四個男丁手捧稻穗,邊用腳採打穀機,彎腰脫穀,算是頂尖作品。
另一位畫家林玉山,則是在1936年的日據時代,完成一幅「改良蔗作」的海報,一位婦女手扶甘蔗站著、另一人則是坐著休息,這也是目前描畫台灣勞動之美中最古老的作品,林玉山的膠彩畫工筆十分細膩,將戴斗笠、穿粗衣的阿媽,仍不失典雅清秀的圖像保留下來。
還有一位素人畫家余進長的作品,三個男人彎腰插秧,正是春天時分,田中清澈的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三位農夫的樣子,背景是早期台灣農村常見的土角茅屋。這幅畫尺寸很大,約有四張報紙大小,以細緻的點描法完成,余進長是無師自通的畫家,他在放大鏡下以筆細細點,光畫一頂斗笠就要三天。
而能與「晚禱」中黃昏向晚的禱告比美的,女教授何清吟曾有一張「鋤頭伯伯和他的水牛」,身形粗壯的農夫,右手拿鋤頭、左手擱在斗笠上,背後有一頭水牛,農夫看著翻土低頭省思,似乎在想翻土後要種什麼。
另一幅林智信的版畫「台灣農婦」,一位農婦揹著小孩,右手扶著以防孩子從揹巾滑落,左手提著竹編謝籃,提著點心要到田裡慰勞家人,背景就是金黃的稻草、遠方還可看見五個戴斗笠的農夫彎腰割稻。讓人回憶起台灣經濟成長,都是這群毫不計較、樂天知命的農民,雙手打拚出來的底子。

來源:聯合新聞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