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6日 星期二

勾踐劍兩千年不鏽

  「劍舞楚天——越王勾踐劍暨楚國出土文物特展」將於20日在國立台灣博物館登場。「越王勾踐劍」、「龍耳銅方壺」、「漆木匜形杯」等三件一級文物在15日開箱。展覽文物由湖北省博物館提供,將展出春秋時期臥薪嘗膽故事中的「越王勾踐劍」及代表戰國時期楚文化的江陵望山楚墓與九連墩古墓中出土的青銅禮器、陪葬品等文物,共118件,其中16件是一級文物。
  策展人王紀潮說明,目前挖掘到的先秦文物較少,「有天下第一劍」之稱的「越王勾踐劍」是史上君王留下來唯一有銘文的兵器文物。出土時,一不小心劃破了一疊紙,無明顯鏽化現象,證實史書上吳越兵器鑄造能力優異的記載。劍上刻有二行八字鳥篆銘文「越王鳩淺自作用劍」,「鳩淺」即為勾踐。中國史學家郭沫若曾以「越王勾踐破吳劍,專賴民工字錯金」讚嘆其為稀世珍寶。
  2002年從湖北九連墩1號、2號土墓出土了「龍耳銅方壺」、「漆木匜形杯」。考古學家推測這是一對貴族夫妻的陪葬品;九連墩是目前湖北發現最大的夫妻墓,埋藏大量車馬坑、青銅器及漆木器等與禮制有關的陪葬文物,墓穴密封度高,加上當地溫度、溼度的優勢,文物保存得相當完整。
  台灣博物館館長蕭宗煌表示,此展是台灣近年最完整的文物特展,展現戰國時代楚國文化的輝煌燦爛。
  
  有「天下第一劍」之稱的「越王勾踐劍」,1965年在湖北荊州市江陵望山一號楚墓出土,長55.7厘米、寬4.6厘米,滿布菱形暗紋,劍格鑲有藍色琉璃和綠松石,內鑄11道同心圓圈紋,劍身刻有鳥篆銘文「戉王鳩淺」和「自乍用鐱」,意即「越王勾踐,自作用劍」。
  西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提著這把劍起兵滅吳,迫使夫差自刎。出土時仍鋒利無比,劍身不見鏽斑,反映越國高超的鑄劍技術。
  
《越王勾踐劍》劍首是圓錐型底座,內鑄有間隔細密的十一道同心圓圈紋,劍身滿布黑色菱形紋,劍格(護手處)兩面鑲嵌藍色琉璃和綠松石,劍身近格處刻有兩行鳥篆銘文共八字:「越王鳩淺自作用劍」。
  一九六五年考古人員發掘了湖北省江陵(今荊州)紀南城西北方望山的一號楚墓,出土了文物四百餘件。墓主人是楚悼王後代、楚國大夫召固,下葬年代約在戰國中期(距今約兩千三百年前)。在他的墓中,發現了這把《越王勾踐劍》。

歷來出土的越王劍不少,何以《越王勾踐劍》最出名?
  湖北省博物館陳列部主任王紀潮表示,勾踐「臥薪嚐膽」家喻戶曉,「文獻記載吳越兵器鑄造精良,但始終沒有印證之物,勾踐劍的出土證明了這項說法。」「這把劍保存情況很好,出土時表面甚至沒有明顯鏽化痕跡,加上上頭刻有勾踐名字,應是越國國勢最強大時期所製造。」
  《越王勾踐劍》除了裝飾華美,「沒想到兩千五百多年前製作的劍刃,竟然可以一次劃開卅張白紙。還有人將自己一根頭髮飄落到劍刃處,立刻斷為兩截。」

既然是越王勾踐的愛劍,為何從楚墓出土?
  王紀潮說,實情尚不可考,流傳的說法有三種,一是楚惠王的母親是勾踐的女兒,所以可能是陪嫁品,楚王再贈予大夫召固。第二種說法是越國被楚國所滅,這把劍是戰利品。第三種則是勾踐贈給楚王的「餽贈說」。學者認為陪嫁品的可能性較高。

  《越王勾踐劍》一九六五年出土後共出境展出四次。首航是一九七二年中日建交時,在總理周恩來批准下赴日展出。第二次是一九八四年到香港展出,第三次是一九九三年中國與新加坡建交時到新加坡展出,這次到台灣是第四次展出。
  湖北省博物館館藏以先秦、兩漢文物為重點,一級文物近千件,《越王勾踐劍》與舊石器時代的鄖縣人頭骨化石、戰國時代的《曾侯乙編鐘》和《元青花四愛圖梅瓶》並列四大鎮館之寶。台博館館長蕭宗煌表示,雙方是對等交流,明年將策劃「鄭成功時代」於湖北省博物館展出。

(台灣立報.中時電子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