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7日 星期三

中國品味 決定藝術品價值

  10月初的香港蘇富比拍賣令市場驚喜連連,30億港元總成交金額說明中國藝術市場景氣一片藍天,且成為常態。
  台灣資深收藏家歸納出五個看法。首先,行家角色徹底被拍賣公司取代,愈來愈貴的拍品早已超過行家可運作能力;再來因為專拍取得不錯成績,收藏家與拍賣公司合作將成為趨勢,行家角色已被跳過三是在拍品成交動輒上千萬、上億趨勢下,未來要成為大收藏家、形成系統收藏困難度加大,要累積上百件藏品將成為神話;四是中國收藏家崛起、不懼天價奮力競標,香港、台灣、海外收藏家已對天價怯步,新起的中國收藏家將成為左右市場的新主力五是在中國收藏家品味主導下,清三代、宮廷藝術仍為主流。未來中國收藏家將決定中國藝術市場,中國品味決定中國藝術品走向與價值。
  不到二十年,中國已從往外賣出自己藝術品的國家,轉而高價買回賣出的藝術品;過去尊崇西方買家、以西方收藏家喜好為市場走向的品味,反轉成為中國收藏家品味,清三代宮廷藝術取代高古銅器、雕塑,成為新主流。這一切都得歸功於中國經濟的強盛,經濟才是決定藝術品價值走向的關鍵。不僅是骨董、書畫,中國當代藝術的價值也會逐漸轉移成中國品味,例如華人收藏家余德耀在香港蘇富比以5218萬港元買下張曉剛〈創世篇:一個共和國的誕生二號〉 ,便是因為本幅畫描述中國紅色一代藝術家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與感情,只有中國人能夠真正明白中國成長背景的傷痛與喜樂,這就是中國品味,只有中國人可以決定自己的美術史、什麼是最有價值的藝術品。
  順著中國品味推論,廿世紀中國近現代書畫價位為何不斷攀升,便有了根據。齊白石、林風眠、徐悲鴻、張大千等藝術大師,身處廿世紀初期中西文化衝突與融合的時代,他們的思想與創作反映出那個時代中國的現象,是中國文化與文人自信跌至谷底的反省,渡海向西方學習,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開端,只為尋找中國文化復興的可能;如果不是那代人痛定思痛,那有如今的中國富強及經濟文化的複蘇。

(CANS藝術新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