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日 星期五

要拆圍牆 得看民意 (台北)

  宗教博物館館長漢寶德與台大城鄉所教授夏鑄九都認為,中正紀念堂所曾代表的強人威權,在市民日常使用的過程中已逐漸褪去。夏鑄九強調,若以政治力拆除圍牆而非訴諸民意,無異於「移除蔣介石,複製另一個陳介石!」在台灣社會解放過程中,中正紀念堂歷經野百合等社會運動衝撞,逐漸卸下威權外衣,成為由市民參與創造的「市民空間」。漢寶德也認為,中正紀念堂的空間使用早已「民間化」,若改為陳列歷任總統文物的「台灣民主紀念園區」,不等於走回頭路、再度「把總統帝王化」?
  以中正紀念堂圍牆為例,漢寶德說,圍牆內的迴廊已成為台北市民重要的休憩空間,如果要拆,「得問問大家的意見」。夏鑄九也說,「請政治人物多關心這些邊緣人!」
  漢寶德認為,建築的空間意義不必拘泥於表象外型。以法國羅浮宮為例,也從神秘威權的皇宮轉為吸引遊客的博物館。中正紀念堂雖有宮殿般的外型,但多年來已為台北人心中的「大公園」,並逐漸轉型成藝文表演中心,早已不是野百合運動時期的「中正廟」形象。
  夏鑄九說,民進黨若想藉拆圍牆來拆除中正紀念堂的威權,在剛執政時便應動手。在大選前提出,讓人質疑其用心。從二二八到拆除中正紀念堂圍牆,執政者的手法都是在「撕裂一個剛剛浮現的市民社會」。
  從專業角度來看,夏鑄九認為,中正紀念堂可以考慮拆掉近三分之一的圍牆,範圍是「大中至正」門前兩側,可形成媲美歐洲城市廣場的都市開放空間。藉由市民與專業人士的參與,從威權空間徹底蛻變成「市民空間」,此一過程別具民主意義。

(聯合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