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古屋特產是「台灣拉麵」?南洋民眾嗜魚的習慣帶著魔幻意味?南非種族問題,如何透過黑人餐桌上的家常菜溝通,達成和解?中央大學中文系主辦「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與會學者論文中提出了種種新鮮有趣的觀點。
日本學者橫路啟子的〈日本飲食文化中的臺灣-以名古屋的臺灣拉麵為例〉,看到台灣飲食處處有日本的痕跡,她反思日本是否也受到台灣影響,結果發現名古屋的「台灣拉麵」。「台灣拉麵」一九七一年誕生於名古屋,在台灣根本找不到。橫路指出,當年日本人喜歡台灣擔仔麵,回到日本後模仿擔仔麵,在拉麵上放很多碎肉、韭菜,做出「台灣拉麵」。在日本殖民台灣的歷史中,台灣也影響了日本飲食。
生長在馬來西亞、曾任教新加坡的學者王潤華,則以〈南洋魔幻的吃魚文化:生魚與魚生〉,暢談南洋人吃魚的偏好。他指出,南洋人對魚有特殊的感情,創造出怪物魚尾獅當圖騰,還有許多與鱷魚相關的奇幻傳說,而因為多元宗教對牛或豬肉各有禁忌,魚類也成了超越宗教忌諱、最具共通性的食物。
王潤華提出,星馬許多礦湖被認為是強國剝削後的創傷,弔詭的是,當地老百姓卻認為這些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美食也具有療效,能使傷口迅速痊癒。
負責策畫執行這次研討會的詩人焦桐說,這次研討會是文學主題學的研究:「當文學逐漸淡出了生活,學者在飲食裡重新發現了文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