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學的勢力消長和經濟有一定程度的關係,因新興國家經濟崛起,非歐美地區文學有更多曝光的機會。從德國法蘭克福、英國倫敦等重要國際書展近年選定的主題國來看,顯示藉由「輪替」機會,原本非文學主流的國家,恰可展現他們的出版面貌。
全球最大的法蘭克福書展今年邁入第六十屆,每年吸引超過一百個國家、近卅萬人次到訪,其主題國也成了各國角力的目標。今年起至二○一○年,已分別敲定為土耳其、中國與阿根廷。而四月落幕的倫敦書展,今年和明年也分以阿拉伯、印度文學為主題。
版權經紀人譚光磊說:「理由很簡單,因為歐美國家都已經炒過一輪了!」而「輪替」的效應,則讓書展出現微妙變化。
以土耳其為例,帕慕克二○○一年在美國書市竄紅、二○○六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打響土耳其文學在國際文壇的知名度。土耳其位處歐亞大陸交界,文化性格曖昧而矛盾,帕慕克的文學銜接古與今、東與西,正好為西方讀者提供閱讀的切入點。
法蘭克福書展以土耳其為主題國,還有更深的淵源。德國從六○年代起引進大量土耳其勞工,已繁衍出第四代後裔,柏林更成了土耳其人數最多的第三大城市。土耳其人在德國自成一區,過著純然的土耳其生活,麵包店、餐館、醫院全有如移植自伊斯坦堡,許多人終其一生也不會講德語。但土耳其人除了提供勞動力,他們設立的企業也成為德國經濟的重要部分,年輕一輩土耳其人更透過音樂、文學、電影創作來表達移民的處境,展開與德國社會的對話。
八○年代以來,德國有越來越多土耳其作家的著作出版,題材廣含移民問題與社會現實,不少以德文創作。除了引介土耳其作家,德國與土耳其混血融合的文學面貌,也將是法蘭克福書展今年呈現的一大主題。而每年四月舉行的倫敦書展規模為世界第二,版權交易額和法蘭克福書展分占春、秋季的鰲頭。倫敦在三天展期內舉辦上百場研討會,使書展呈現濃厚學術色彩。今年倫敦書展以阿拉伯文學為主題,明年則聚焦新視野下的印度,後年選定南非。阿拉伯與印度在最近四年內也曾成為法蘭克福書展主題國,可見他們旺盛的創作和出版活力,已受西方矚目。
緣於宗教文化分歧、恐怖攻擊事件的陰影,西方與中東存在鴻溝。倫敦書展主打阿拉伯的用意在於「擺脫政治和宗教色彩」。而印度走過很長的英國殖民歷史,印裔作家早有英文寫作的傳統,印度文學在西方的能見度一向很高。如魯西迪以《午夜之子》贏得英國最權威的文學獎布克獎,寫出《印度三部曲的》奈波爾更被譽為英語文壇的重量級作家。但是西方讀者把這些出生印度、移居英國的作家視為印度文學代表,又太狹隘。印度目前超過三分之一的出版品為英語作品,但印度擁有廿多種地方語言,也正在疾呼母語傳承的重要,以免被英文所滅絕。
書展的功能就是展現多元的印度創作,了解近年題材轉變,不只耽溺於殖民悲情或異鄉生活的孤絕,而有更多挖掘歷史傳統或結合當代議題的書寫。
(中時電子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