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工作20多年,編舞家林原上的新作「身體兵法」詮釋了孫子兵法。當年為尋求自由創作環境而留居歐洲,近來創作越來越朝向找尋自我文化根源。
現為法國北部敦克爾克火船國家劇院駐院藝術家,「身體兵法」2010年11月在此首演;另以演出場地較彈性的短作「聲東擊西」,讓人認識「身體兵法」的舞蹈語言。
「身體兵法」法文名是「孫子兵法」的直譯;「聲東擊西」則為意譯,拉成一長句。他一直認為透過法語介紹他的作品不夠過癮。他表示,跟自己同胞用中文講,馬上可以得到迴響。跟法國舞者練舞時,要他們體會虛實之間的圓融,動作上尋找水的感覺。他們一開始不懂,一直跟他吵架。
林原上在舞蹈裡溶進太極、武術擒拿、攻擊、閃躲等動作,以講故事的方式,要舞者拿這些動作對比個人因應化解生活中危機的方式。
「身體兵法」裡3名法國舞者,在舞台上衝突、纏鬥、穿梭、挑釁、抗衡、擁抱、親吻,以2人或3人舞構成的迴旋共舞,表達身體即是武器,呈現相互抵制、逃避、跌倒、起身、相愛、相恨等互動結果。作品的音樂性十分特殊,主要來自舞台上一名音樂創作人現場演奏。他自製樂器,許多無音調的聲響,甚具視覺效果。充氣的長型氣球、薄鐵片都成為舞動和聲響來源,讓音樂演出人成為舞台編舞或裝置的一部分。
道具十分亮眼,底部加重物的長型氣球,投擲發射像武器。吊在空中的舞者在大型透明塑膠外套包裹下掙扎舞動,發出揉動塑膠材料縐折聲,讓身體和塑料線條形成特殊的視覺強度。
1987年起陸續在歐洲不同城市生活,林原上一直想回到亞洲創作。香港藝術節和台灣舞蹈空間舞團都對他發出邀請,他正在構思獨舞及雙人舞;計劃在台灣創作規模較大的「身體兵法2」。這位長年在法國創作的編舞家,回到自己國家創作,是否能如他所期待:文化同質性高、理解度高、可有不同表現?或純粹只是鄉愁式的想像。
林原上自認從東方經驗找到當代舞蹈需要的元素,他的養成訓練從台灣復興劇校、雲門舞集、法國莫努虛金陽光劇團和瑪姬瑪漢現代舞團。
(中央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