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光復商工學生張之容、李慧中、謝欣樺、林孟平,以「我/我們是誰?—從豐年祭 I lisin 看馬太鞍與太巴塱的認同與差異」論文,參加全國高中台灣人文獎,打敗北一女等知名高中,獲得史地組第三名,是唯一擠進前三名的高職。
三年五班張之容、李慧中、謝欣樺、林孟平,去年四月起討論題目,六月起展開半年的田野調查,訪問太巴塱、馬太鞍兩大阿美族部落的頭目、意見領袖及耆老,暑假也參加兩部落豐年祭,觀察各種差異並寫成兩萬多字論文,獲得史地組第三名,對高職學生很不簡單。
林孟平說,光復鄉有太巴塱、馬太鞍兩個古老大部落,兩者豐年祭儀式、文化及認同上存有差異,還有不合之說,希望透過訪談及田野調查來比較其中差別,並了解阿美族文化和漢族文化的滲透和角力。兩部落從服裝、語言、想法都有差異,最具代表性的重要祭典都是豐年祭,豐年祭最重要的是祭祖、年齡階層組織的聯誼及分工,由於西方宗教進入,馬太鞍的祖靈祭曾停辦卅年,近年才恢復;太巴塱的豐年祭特別重視祖靈祭,從七十六年就恢復巫師訓練,還有祖靈屋、聚會所。馬太鞍對豐年祭比較有觀光思維,太巴塱豐年祭則強調原味,主調在恢復傳統文化。
謝欣樺說,馬太鞍人、太巴塱人對「部落」的認同強過族群認同,都有高達九成的比例認為自己的部落可以代表阿美族;張恭實老師也說,兩大部落的對立,早期主要是互爭地盤,隨著太巴塱的下一代要上學,就會到馬太鞍部落,加上通婚,雙方都在學習和平共處。
(自由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