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5日 星期三

台灣首齣定目劇

  60天演了196場「百合戀」,演員在解脫的同時,也有強烈的不捨,淚水不聽話地流了下來,在魯凱公主的臉上奔流,也在魯凱勇士的臉上四竄,台下一些死忠粉絲也紅了眼眶,看了47次的吳小姐也為之哽咽,因為他們暫時看不到這齣戲了。真的只是暫時嗎?台下一聲聲「加演」的呼喚,真的能把它喚回來?
  「半個小時後,這個舞台就要開始拆了。」導演黃致凱跟觀眾告別。觀眾傳來一陣驚呼聲,「這麼漂亮的舞台幹嘛要拆?不能留下來嗎?」沒辦法的,因為百合戀的檔期只有兩個月,兩天後另一齣劇「秘密花開了」要進駐。這就讓人想到藝文界曾談過的定目劇,「百合戀」是不是證明了定目劇在台灣有生存空間?
  台灣談定目劇有一定的時間了,公部門也提過想蓋定目劇劇場,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更一直有這樣的心願,「百合戀」已算有了定目劇的雛型,而兩個月30萬人的票房,以及很多人一看再看的行為,都說明了它是一齣好劇。
  定目劇原本就應該讓人「一生至少必看一次才不遺憾」,一看再看不會生厭,就像「歌劇魅影」、「貓」、「媽媽咪呀」,「百合戀」還不到這種程度,但它有很大的提昇空間,無論娛樂性或藝術性,無論舞台設計或機關布置,它的故事、文化內涵都是現成存在的。
  無論對政府或企業來說,這都是撿便宜的好時機,因為「百合戀」最困難的部分都已做完了,若要接手,只有一些技術性問題,不難解決,花博也等於幫這齣戲做了免費市調。把舞台蓋回來大概要300萬元,購買燈光、音響、電腦等設備,大概600萬元,演出費一場大概6-8萬元,如果設定它是演出一年,每天演兩場,演出費大概需要5400萬元,但以門票一張至少500元,一場1000人來算,那一年門票收入是3.65億元,一年就回本了,就算賣座只有5成,也有1.825億元。
  如果一個地方有了這樣一個定目劇,等於是形成了一個文化地標,也會成為很重要的觀光資源。
  定目劇的設立也要考慮到當地的觀光條件,就像紐約百老匯戲劇、倫敦西區的音樂劇、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經典歌劇及舞劇,以台灣來說,最有條件接手「百合戀」的應該是花蓮及日月潭,兩個地方都有豐富的觀光資源,也都與原住民文化有關。
  就算「百合戀」無法成為定目劇,跟原住民文化有關的觀光地區,推出原住民歌舞的觀光表演,或許可以從「百合戀」吸取文化經驗,灌注到自己的表演中,讓觀光客真正看到原住民文化深層的一面,而不是在爭執阿里山的姑娘好不好看這種無聊話題。

(聯合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