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6日 星期日

幾米繪本創意旋風


  日前大陸上海、北京出版界目睹幾米的魅力,紛紛出現栽培本土繪本作者的呼籲,使得繪本家的行情陡然看漲。幾米的作品《星空》預計今年3月開拍電影,導演是執導《九降風》的台灣新銳林書宇。
  上月初,由幾米、作詞家林夕等15位藝文工作者合作的《幾米星空特展》在北京三里屯開幕,以繪本《星空》為文本,邀請雕塑家、服裝設計師、玩偶設計師、燈光師等14位跨領域藝術家,合計60多件作品,並由天文學家孫維新用燈光打造成「星空」景觀,加上正在台北華山創意園區舉行的《幾米世界的角落特展》、《幾米走向春天的下午音樂魔幻劇場》等展演,在兩岸形成「幾米現象」。
  剖析幾米的創作與其帶動的文化事業是個有趣的命題。大眾化的繪圖創作能帶動龐大的商機,尤其是漫畫與動畫,美國、日本就是最典型的例證。幾米的繪本並非通俗的漫畫或動畫,台灣也不具備如美、日一般的產業體系,幾米的繪本卻能在台灣發跡,延伸到大陸,逐漸形成頗具規模的創意事業,甚至有成為產業的潛力,衡諸全球也是相當罕見的案例。
  從藝術成就來看,幾米的繪本具有高度原創性,迥異於公式化、不斷複製的動畫與漫畫。通常原創性的藝術創作有一定的欣賞門檻,但幾米卻吸引大量粉絲,這是因為他直接訴諸人類最根本的靈魂──生命的「孤獨」與「追尋」,因此能獲得更大範圍的共鳴。
  台北市華山創意文化園區《幾米世界的角落特展》,以幾米繪本《躲進世界的角落》跟《走向春天的下午》為文本,打造出12個場景,讓讀者走入原本僅在腦海中想像勾勒的世界,更真切地感受幾米繪本所傳達的訊息。
  《躲進世界的角落》跟《走向春天的下午》都有典型的幾米風格:在五彩繽紛幾乎滿溢的背景中,瑟縮著相對渺小的身影,形成不對稱的關係,彷彿人快要被背景吞沒。斑斕的色彩營造出力圖振作的生氣,也傳達快樂的氣息,但這些背景充斥著反覆出現的圖形,如樹葉、花朵、磚塊與動物,塞滿大部分畫面,迥異於實際世界的樣貌,塑造出疏離感,也凸顯夢幻與虛構的特質。
  幾米所處理的都是亙古以來的大哉問,包括生命的目的、人生的孤寂、純真的喪失、人與自然的關係,所有困惑原本被壓抑在人們的靈魂深處,無力處理也無從紓解。透過幾米的繪本,它們以近似童話的方式呈現,試圖以較不具壓力的情境提出答案或指引思考方向。它的手法近似詩作,只不過詩人是藉由文字營造意境,而幾米是直接以圖像表達。欣賞幾米繪本,往往令人聯想起英國浪漫派詩人華茲華斯、雪萊等人對生命的感懷與對童年的謳歌。
  幾米繪本洋溢的詩意,成為它能支撐創意事業的賣點。他並不像美國迪士尼童話般企圖帶給人歡笑;他是認真地正視人生的大哉問,並承認某種程度的無奈與悲劇宿命。如果以童話來衡量幾米創作,幾米遵循的是歐陸童話傳統,讓夢境與現實接軌。幾米繪本中的角色,並非過著美式童話中王子與公主的快樂生活。從歐陸傳統來看,不論是格林或安徒生、王爾德所編纂或撰寫的童話,乃至當代的《哈利波特》,有多到不勝枚舉的悲慘劇情,〈快樂王子〉或〈賣火柴的少女〉都是很好的例證。20世紀心理學者佛洛依德、布魯諾貝托漢等人闡釋「童話」元素時,均將之視為人類普遍畏懼或欲望的體現。
  奧地利學者貝托漢在《魔法的運用》一書中便指出,歐陸民間童話具有許多殘酷而嚴厲的劇情,直指兒童對未來成長和踏入社會一種自然而必須的內心反射過程。在此幾米形同採取迂迴處理手法,但他不避諱憂鬱、失落、孤寂與帶著淡淡哀傷的「解脫」。
  這些深層的意義,掩藏在斑斕的色彩下,被純真的角色和詩意的意境稀釋,不會對年幼的觀賞者帶來壓力;但對走過崎嶇歲月的成年觀眾來說,會有咀嚼不盡的滋味與收穫。這是幾米繪本能支撐起相關創意事業的關鍵──他賣給我們屬於心靈的文化商品,在闔上繪本或步出展覽會場後,我們的靈魂因悸動而產生的迴響將持久不歇,引領著孤寂的身影踽踽獨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