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8日 星期一

台北雙年展 藝起全球化 (台北)

近幾年,歐美幾個大型展的主題都鎖定在全球化,如去年威尼斯雙年展的「有感的思考,有覺的感悟:現在時態中的藝術」、伊斯坦堡雙年展的「全球戰爭年代的樂觀主義」等。而即將於九月舉辦的「台北雙年展」,主題未定,但主軸也很明確地指向在全球化之下的文化現象。
全球化的討論在歐美國家蔚為潮流,台灣卻只有少數藝術家關注這類議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陳界仁、高重黎等。年輕藝術家如崔廣宇、賴佩瑜,近來也有作品觸及全球化的議題。經歷過台灣政治威權和經濟困頓年代的陳界仁、高重黎,特別關注勞資問題和西方文化霸權的議題;而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則觀察到人們的生活狀態越來越相似。
陳界仁的《加工廠》、《八德》等作品,就以失業勞工為拍攝對象,這是一群在工廠惡性倒閉,或產業外移的情況下失業的工人。高重黎則對美國或日本影像文化強勢侵入第三世界的議題特別關心,他曾創造出頭上頂著大鐵球、鐵鏈充當清朝男子結辮的「阿Q」角色,代表第三世界的影像邊緣族群;其裝置作品《反.美.學》當中,一位貌似塞尚的西洋畫家對著十字架寫生,但是畫布上的十字架時而變成軍機,藉以諷刺西方世界的文化優越感。
藝評家王嘉驥指出,陳界仁和高重黎的創作,直指全球化的黑暗面,「陳界仁關心弱勢族群處於權力邊緣的現況;而高重黎則是關心影像經驗被強勢植入,他將文化霸權的來源指向西方。」
全球化社會資本得以自由流通,跨國企業在世界各地開闢據點,對當地的生活造成重大的衝擊。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如麥當勞、家樂福等跨國連鎖集團,也在台灣人的生活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藝術家崔廣宇的《明信片》作品,是在世界地圖上的歐洲、美國等地區,張貼幾張他在麥當勞、漢堡王商店前留影的照片,讓人以為是他在歐洲或美國拍攝的旅遊照,但其實都是他在台北街頭拍攝的影像。崔廣宇以幽默的方式,呈現在全球化之下,各國文化因為跨國連鎖企業進駐,而有逐漸同化的現象。
而另一位年輕藝術家賴佩瑜的「圓點─城市」系列,也是反映各大城市的建築樣貌越來越相似。她在台北、東京等地拍攝街景,把街頭商店的廣告字體改成圓點,發現台北和東京看起來沒什麼不同。
策展人胡朝聖認為,「全球化讓台灣與世界其他國家共享相近的生活方式,當我們出國看到麥當勞會有熟悉感和安全感,但也讓各個城市的面貌也因此變得模糊」。

來源:中時電子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