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業面臨不景氣早已不是第一天,去年,許多出版人以「寒冬的一年」自況,透露出無奈心聲。近來出版所面臨的困境包括紙價上漲、漫無節制的削價競爭,以及過多出版社造成市場擠壓等,但即使如此,只有極少數人希望政府介入市場來限制書籍折扣,或提供賦稅減免的優惠,大部分人則建議政府從其他面向來照顧出版業者。
首先,聯經出版公司發行人林載爵、大塊文化公司董事長郝明義、遠流出版公司董事長王榮文一致認為,政府必須增加圖書採購預算,不要再帶頭砍殺業者的折扣,而是套用影音產品的「公播版」概念,以「公閱版」價格採購圖書,甚至比照歐美國家作法,公家圖書館根據每本書的借閱次數,每出借一次,就回饋固定比例的金額給出版社,對出版界將會助益很大。
針對紙價上漲的壓力,城邦出版集團執行長何飛鵬指出,出版業在2006到2007年間剛與造紙業打過一仗,原本政府為了保護國內造紙廠商,擬定對進口文化用紙課徵37.7%的「反傾銷稅」,如此一來紙價漲幅將難以估計,出版界傾全力抵制,經濟部才在去年8月裁定不課稅,「但是未來造紙業者仍會一再遊說政府,希望政府不要獨厚這些造紙業財團,而能聽見我們的聲音。」
出版是歷史悠久的傳統產業,許多人認為,出版業要締造再次風華,勢必要朝數位出版發展。郝明義補充,網路系統昂貴、門檻高,對小出版社來說轉型尤其困難,未來更需要文建會、教育部、經濟部等單位跨領域共同面對。
過去,政府口口聲聲要發展「文化創意」與「數位內容」產業,結果卻只重視硬體。出版人提醒:出版是提供內容的第一線,譬如小說為電影提供題材,漫畫則能滋養出動畫,所以出版就如同「基礎工業」,根基紮好,才能帶動文化的發展。
比起歐美、日本等地,台灣出版市場相對狹小。出版界建議政府出力幫忙「把餅做大」,擴大利基,將台灣出版品拓展到整個華文市場,包括大陸港澳、東南亞、北美等地。
自2007年起接下「台北書展基金會」董事長的林載爵對台灣圖書的推廣尤其憂心,他說,這幾年常聽到北美朋友大嘆當地的台灣圖書減少,而大陸圖書則越來越多,他建言新聞局恢復10幾年前在北美主要華人城市舉辦的「圖書巡迴展」,讓台灣的正體字圖書在海外有更多亮相的機會。
林載爵也認為參加各地的國際書展,是推廣台灣文化的最好機會,「成本低但效果大」,因為絕大部分書展都維護出版與言論自由,不受政治因素干擾,正因如此,「台北書展基金會」才能在中國大陸之前成為「國際出版人協會」的夥伴會員。「國際書展中的台灣館,就像『雲門』在各地的演出,吸引各國民眾的好奇和瞭解。想想看,2007年的曼谷國際書展,台灣被邀請為主題國,在當前國際政治情勢下,這是何等不容易的事情!」
除了走進各國書展,每年在台北舉辦的「台北國際書展」對於文化交流也功不可沒。林載爵驕傲地說,台北書展是亞洲區最具國際性的書展,地位無可取代,但國內很多人只注意到版權交易,或是批評書展的折扣叫賣風氣,殊不知書展是多功能的,書展舉辦的多場國際研討會和特展,邀請眾多外賓前來,讓世界看到台灣,這才是一大貢獻。他希望政府更大力投資,幫助書展維繫國際關係,讓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站起來。
談到政府的文化補助,出版人最急切的心聲是:不要再以意識型態箝制了!近年從國藝會、文建會到鄉鎮文化局等各級單位的補助項目非常多,但不少申請條件帶有意識型態或政令宣導的偏好,以政治干擾文化,對創作者和整體文化發展是很大的戕害。
時報出版公司總經理莫昭平樂見政府以補助支持民間出版,促成某些規模較大、需要官方資源挹注的套書編著,她也提到,以往文建會策劃、與民間合作出版的大規模叢書,如【台灣當代美術大系】等立意良好,卻叫好不叫座。她建議未來可改由民間規劃、政府補助即可,因為民間較了解市場和行銷,更可以掌握讀者需求。
文化評論者南方朔則認為目前補助太氾濫,某些無目的性的、非深刻的項目如寫作計畫、表演計畫應該取消補助,「藝文補助易養成文化界朝生暮死之習氣,大家為補助而補助,申請者只會找時髦的題目,反而忽略自身發展的長遠計畫。」
文化的創意不容扼殺,出版業者希望政府能夠「相信民間」,從協助支持的角度出發,擺脫過去意識形態的箝制,落實出版及文化界的需求,更根本的是,政治人物應以身作則,培養自己成為有閱讀力、了解文化的人,才能與民間展開真正的對話。
出版,是一門做書的行業,但現在許多出版人擔心:讀書的人在哪裡?
2007年「國際閱讀素養調查」(PIRLS)結果公布,台灣小學生在全球45個國家中僅名列第22名,落後於俄國、香港、新加坡、韓國等國。這個閱讀力低落的警訊,是否能點醒一向忽略閱讀政策的政府?
大部分出版人提出最簡單、也最基本的訴求:「政府首長都愛讀書,以身作則,就是對出版界最大的鼓舞。」要形成有閱讀文化的社會,不是家長、教師、學校或教育部的責任,南方朔直言,國家能強盛,「讀書」是一大主力,因為一切知識的基礎,都從閱讀開始。
歐美各國的總統、首長普遍都很重視閱讀,例如美國《紐約時報》固定有專欄訪問大人物本周讀的書;九一一事件發生時,布希總統正在為一群小學生講故事,幕僚趨近他耳邊報告災難後,他仍把故事念完,才起身處理國事,這也成為台灣出版界津津樂道的佳話。
還有如英國首相布朗去年上任前,便向《泰晤士報》公布他今年夏天的讀書清單,表示對知識的尊重,今年並直接發起「全國閱讀」活動,呼籲企業在公司內設立圖書室,鼓勵家長每天至少花10分鐘唸故事書給孩子聽。
可見官員帶頭愛好閱讀,可以作全民的表率,但台灣政治人物從上到下,很少人公開談書,頂多只是搬出《論語》、《史記》或《菜根譚》等百說不爛的書目,用來遮掩自己不讀書的事實。
前教育部長曾志朗,任內曾積極推動兒童閱讀運動,深獲好評,但這項德政也隨著部長下台而消失。在民間推廣閱讀的中央大學教授柯華葳、柏艾格表示,台灣中小學校很少提供課外閱讀物,唯一成例行公事的「寒暑假閱讀書單」,卻還要求學生交心得報告,「這是消磨孩子閱讀興致最快的方法!」因此力勸教育部改變作法。
南方朔並提到英美每年出版品有15%出自大學出版社,作為帶動出版素質的火車頭,他建議文化、教育單位應趕快促成重點大學成立出版社,振興、鼓勵學者寫好書,讓專業的學者著作來教育、提升全民的閱讀品味。 在全民閱讀環境的營造裡,「圖書館」是最基礎的一環,但長久以來,圖書館建設一直處在文化政策的邊緣,如無人耕耘的荒地,最荒謬的是,全台數百間縣市鄉鎮圖書館,由專人擔任的館長屈指可數,其他多屬兼任,有些館長還是縣市鄉鎮長指派不合意的人去填塞,猶如發派邊疆。
長年致力圖書館政策研究的台師大教授陳昭珍指出,現有的《圖書館法》、《公共圖書館設立及營運基準》等相關法制長年無法落實,目前公共圖書館營運最大的問題,即是預算少、無專業人員任職,鄉鎮、社區的閱讀風氣更是萎靡不振。
2003年吳密察擔任文建會副主委時,曾從行政院的相關預算中爭取15億經費給300所公共圖書館,進行為期近一年的改善計畫。最近教育部已向行政院報請爭取3年37億元的圖書館空間改造計劃,任內表現突出的前大甲圖書館館長雷養德表示,這項政策對地方圖書館助益頗大,希望政府一定要支持,進一步解決空間、藏書、人事等問題。
除了公共圖書館,校園圖書館的情況可謂同病相憐。陳昭珍及兒童文學評論者柯倩華都提到,目前大量的流浪教師,恰可填補校內圖書館的人事,建議將這些師資培訓成為圖書館人員,不要再以校內老師兼任,圖書館才能有專業規劃。
柯倩華補充,以往教育部不停教人捐書到學校,捐了卻無人管理,校園圖書館就像倉庫。其實圖書館能做的事很多,可以提供書單作為輔助教學的資源,以及設計閱讀活動。「現在往往是大人選書給小孩,寒暑假規定書單,還不如讓小孩自己去圖書館挑書。官員們要了解,學生才是閱讀的主人,而圖書館是可以讓小孩作主的地方。」
在校園裡,圖書館是小孩和知識最直接聯繫的地方;在地方上,圖書館則是提供終生學習的所在。為了打造書香社會、提升全民閱讀素質,建設圖書館絕對刻不容緩。
自古以來,主管出版事務的「出版處」便歸屬在行政院新聞局下,這讓許多出版人大呼荒謬。關心出版趨勢的文化評論家南方朔認為,新聞局這個舊時代的產物早就該改組,所有新聞局的下級單位應該歸到文化局,他反對新成立「文化觀光部」:「把文化變觀光,會縮窄文化的意義,只作觀光的表面功夫。」
也有人提出,新聞局或文化部門的力量太小,出版應該歸屬經濟部管轄。圓神出版公司董事長簡志忠則說,「以往老是吵出版歸哪裡管,出版根本不應該管,而是協助。所謂協助不是補助,而是比如抵制盜版,以往有人從大陸進書盜印,使出版業雪上加霜,這類的事政府應該幫忙解決。」
過去新聞局的人事經常調動,歷年來的局長多如過江之鯽,無法長久經營,未來不論出版將歸屬文建會、或是新設立的文化觀光部,出版業疾呼兩點:一是主管機關的層級提高,主事者才有足夠權力作決策;二是人事不應隨政治波動而頻繁更換,必須是穩定的職位,如此一切才有執行的可能,文化產業也才有長遠的規劃。
來源:時報資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