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獲得捷克「卡夫卡文學獎」;由於前兩年得主葉利尼克與品特隨後捧回當年諾貝爾文學獎桂冠,「村上即將拿到諾貝爾」的傳聞不脛而走。瑞典消息人士透露,村上近年不在名單上,但這位日本首席人氣作家的國際知名度大幅攀高,西方媒體封村上是「當今全球最酷的作家」;2007年《黑夜之後》英譯本三個月銷售十萬冊佳績,更證明村上成功打進國際文壇,由近日英國媒體大幅報導〈村上迷不可不知十件事〉可見端倪。
2000年六月,有德國文學節目的書評委員對村上的書觀點嚴重分歧,一位當了十二年固定來賓的資深書評家憤而求去。連母國日本對他也有兩極評價:年輕人崇拜他,甚至選讀早稻田大學,好住進《挪威的森林》裡的宿舍;但文學界批評他的作品通俗、太西化。
村上影響力早跨越國界,美國新秀作家蘇菲亞‧柯波拉(《教父》名導柯波拉女兒)的《愛情,不用翻譯》就受村上風格啟發。兩度獲布克獎提名的David Mitchell在日本教書時讀了村上大受影響,他的第二本小說Number 9 Dream隱然是向《挪威的森林》致敬之作,兩本書名都是披頭四的歌。
許多人說《挪威的森林》是日本版《麥田捕手》,難理解的是,村上將《麥田捕手》譯成日文,卻覺得書雖好但不夠完整,「故事變得越來越無望,主角找不到路逃出黑暗世界。我覺得連沙林傑自己也沒找到出路」。村上的主角通常是想活下去的尋常人,直到有不凡的男性指引帶他們進新方向。《神的孩子都在跳舞》中,主角下班回家在火車上看到神似父親的老人,他跟老人穿越黑暗巷道,置身在深夜的棒球場。老人消失,冷風中他站上投手丘跳起舞來。村上對日本愛恨交織他瘋迷西洋音樂,抱怨日本傳統文化很無聊,父母都教日本文學,但村上愛讀通俗小說。1987年《挪威的森林》一夕爆紅,他深受不安困擾,隔年底他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日本媒體報導標題是「村上逃離日本」。但他也說:「我想過自我流放,但我是日本作家,這是我的土地。你無法離開你的國家。」
從大學畢業到1981年靠寫作維生前,村上的正業是開爵士樂酒吧。喝酒在他書中多是負面形象,他以酒精象徵罪惡,但村上愛喝啤酒。「我開酒吧時,站在吧台後必須陪客人聊天,偏偏我是不愛說話的人。我發過誓,一旦不開店,我只和真正想說話的人說話。」他一直拒絕上廣播或電視節目受訪。
1978年四月一日,村上到東京明治神宮球場看棒球賽,美籍選手Hilton揮出全壘打。當下,村上決定寫小說,「那是種溫暖的感覺,現在我心中仍能感受到。」當晚他動筆寫處女作《聽風的歌》,有許多日後村上小說頻頻出現的元素:英雄是年輕男人,孤立、簡單、待業,女朋友有孿生姊妹(村上對面貌相像的人有好感),細膩寫煮飯、吃喝、聽西洋音樂細節,情節極簡又極複雜。因是開店空檔寫成,破碎且跳躍。
他的爵士樂酒吧叫彼得貓(Peter Cat),許多小說都出現貓,暗示奇怪的事就要發生。《發條鳥年代紀》中,失蹤的貓開啟一連串超現實事件;《海邊的卡夫卡》中,主角昏迷醒來發現自己有和貓溝通的能力。村上迷音樂書名都和音樂有關:《挪威的森林》是披頭四,《國境之南,太陽之西》來自納京‧高,《舞舞舞》是「海灘男孩」的歌。《發條鳥年代紀》三部曲分別是羅西尼、舒曼和莫札特樂曲名;《1973年的彈珠玩具》中,占領大學建物的革命學生發現古典音樂庫,每晚都聽。記者到村上住處,發現一間房裡排滿七千多張黑膠唱片。村上三十三歲開始長跑,想減去戒菸增加的體重。最佳成績是1991年紐約馬拉松:三小時二十七分。一百公里超級馬拉松跑十一個小時,中途幾乎不支倒地。他形容第二次跑超級馬拉松近乎宗教經驗,此後不再嘗試。「幸運的作家一生也許能寫十二部小說,我不知道還能再寫多少,希望再有四、五本。但我長跑時感到不受限制。」每天四點起床,寫四小時,再跑十公里;村上希望他的墓誌銘寫著「至少他不是用走的」。 村上超浪漫男主角往往遇到美麗卻又神祕、困惑的女子,發生肉體關係因而改變。村上筆下的愛微妙令人奇想,但女角不是幽靈一般就極脆弱,由遠方給男人寫囉嗦的長信,不是想自殺就是自殺成功。1971年結婚,村上透露不確定是否做對了,「我和我太太不一樣,我不喜歡有人作伴。我結婚多年,經常處在戰鬥狀態。我習慣一個人,也享受一個人。」
來源:聯合新聞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