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書展法蘭克福書展將在德國登場,台灣館邀請作家劉克襄演講,將以「大島的自然書寫」為題,談台灣的自然寫作狀況。這是劉克襄首次訪問德國,他說:「我好像揹著整個台灣去演講。」
在台灣的自然書寫,今年五十三歲的劉克襄是深耕最久、面向最廣的代表性人物,更難得的是他具備豐沛的社會行動力。他一年有近兩百場演講,全台走透透以推廣民眾對環境的省思。近來從台北二○二兵工廠、六輕、國光石化到二林相思寮等連串環保抗爭,劉克襄更親上前線呼籲政府。劉克襄以「大島」指稱台灣,強調島嶼對比於歐洲大陸的思維方式不同。
劉克襄表示,台灣地狹人稠,城鄉和自然呈現緊張關係,加上地處亞熱帶及飽受颱風、地震等災害,型塑出脆弱、焦躁不安的性格,與大陸國家的安靜性格截然不同。「但也是這種不安,催促著台灣的自然寫作者,不斷思考、寫作,甚至站到前線去。」
德國一向是台灣環保政策借鏡的國家,但劉克襄將提出台灣「東方大島」的經驗與德國撞擊,告訴他們:「台灣最迷人的不是好山好水,而是人。」比如過去台灣環保運動不斷遭遇挫折,始終在環保與開發之間掙扎,但台灣人一直以樂觀、善良的態度向前走。這就是為什麼一個不斷被颱風摧殘的島嶼,卻能這麼欣欣向榮。
劉克襄也將在現場朗誦他的代表作《風鳥皮諾查》部分,並以台語朗誦《花東縱谷》、《北台灣丘陵》等詩作,播放他的手繪動植物圖、台灣風景等影像。他說:「希望能讓嚴肅的德國人能夠一邊聆聽,一邊有感動和微笑。」
劉克襄當兵時愛上賞鳥,踏上自然寫作之途,從早期的鳥類生態、定點自然觀察的《小綠山三部曲》,到《風鳥皮諾查》等動物小說、結合自然誌的《福爾摩沙大旅行》。近兩年他又以《11元的鐵道旅行》、《十五顆小行星》書寫庶民生活。
劉克襄擁有無比的樂觀、熱情及感染力,也使得他的寫作總能感動人心。他說,自己從不焦慮,想到什麼就去做,「從未有過沒靈感的時候」。
在他眼中,台灣的自然書寫作家就像卑微而努力求生的攀藤植物,總是一邊改變葉形以適應環境,一邊伸出觸鬚朝向不同方位探險。「而且我們很難大隱於野,更多還得小隱於市。自然書寫未來更大的繁複撞擊,將是來自城市的變化和革新,遠多於大山大水的遙遙面對。」
(中時電子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