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7日 星期二

台北雙年展 (台北)

  美術館中擺了四十多顆巨大的玄武岩石頭,每顆石頭代表一棵大樹的凋零,為了批判台北市在興建花博場館的過程中砍掉不少大樹,藝術家石晉華說要打造一座石頭墓碑,紀念每一棵死亡的大樹。
  2010年的雙年展有不少行動藝術,香港藝術家白雙全,每天坐在板凳上,等待願意讓他跟著一起回家的觀眾。還有觀眾可以動手做的自由啤酒工廠,也討論了藝術與生產的關係。策展人林宏璋表示,2010雙年展邀請了世界各地59位藝術家,共有75件作品,希望突破往年雙年展既有的框架,打造具實驗性的雙年展。今年也首度走出美術館,在北美館戶外廣場和淡水捷運站、當代美術館等藝術空間,都有作品展出。
  由於論述與部分作品沒能清楚呈現創作概念,有的則過於「觀念性」,不少觀眾與專業人士竟是看了霧煞煞。
  「台北雙年展2010」由伊朗籍策展人佐赫德和台灣的林宏璋擔綱,廿二位國內外藝術家和兩組藝術團體共展出卅八件作品,包括裝置、錄像藝術與多項強調與觀眾互動的藝術計畫。今年沒有訂立主題,但是主軸聚焦在「雙年展的特殊性為何?」
  佐赫德表示,過去人們認為雙年展可作為城市行銷、藝術家的發跡,或行動藝術家藉著雙年展平台作為請願管道,「事實證明,不見得成功。」「我認為雙年展是創造一個空間,去處理不在預期之內、比較新穎、高風險的藝術計畫,這是一般展覽無法做到的。」
  這次有廿件展品是受託製作,部分藝術家選擇直接取材自台灣的時事,或是北美館近來的爭議。例如德國藝術家揚可夫斯基有鑒於北美館新任館長遲遲未派任,展前便以「星光大道」選秀方式,舉辦公開甄選館長,從司機、心理輔導師到工程師等各界人士都有人報名。候選人在評審團前陳述政見,整個過程錄影在展場播放。試圖呈現大眾對館長能力與特質的想像,也影射派任館長決策過程爭議。
  台灣藝術家石晉華的《台北的棵樹》則針對花博會展開批判。為了興建展館,北市府從中山美術公園和新生公園移除超過一千兩百棵樹木,已造成一六○棵樹木死亡。為了替無辜的樹木立紀念碑,石晉華籌募資金從越南引入墓碑般的石塊群,已有卅七塊石塊躺在展場中,而他的目標是要達到一六二顆石塊。石晉華為了籌募資金,上網拍賣他在雙年展的部分使用權,結果悠閒藝術中心得標。演變成展場中出現商業畫廊展區,在一片實驗性作品中見到畫廊展示前輩畫家李梅樹、中國藝術家徐冰作品的突兀畫面。雖然這是藝術家企圖反映出創作者與贊助者的複雜權力關係,但也讓不少人納悶:「這是什麼情況?」
  香港藝術家白雙全《回家計畫》,陪伴觀眾回家,路途上雙方互動,但心得只會呈現在藝術家部落格上。
  香港的黃慧妍提出「中醫義診」計畫,請來三位中醫師到場義診,揶揄外界視「藝術作為治療」的刻版印象。義診活動只限開幕當天,展覽期間只會看到「中醫義診」立牌與看診桌椅。
  蕭副總統指出,台北雙年展每2年舉辦1次,今年有不少批判反思的展覽,希望能帶給民眾震撼力。盛治仁表示,這是從在地文化出發並與國際文化接軌。先前有藝術家批判北美館近幾年的展覽內容,「這種批判很好,希望藝術家能批判文化政策,給予建議。」
  「台北雙年展2010」展出作品具有 2項特徵,一是延續過去的批判精神,以各種方式呈現多樣的反向思考;另一特徵則是民眾在看展出作品所產生的對話性。
  藝術家奧莉薇雅‧普蘭德把1樓展場打造成Google辦公室,有乒乓球桌、手足球遊戲桌等遊戲空間。普蘭德表示,她並沒有去過Google辦公室,靠在網路上找資料想像營造而成,藉此反省當工作環境變得娛樂化,工作和休閒反而沒界線,反倒讓勞工無形中簽下永無止盡的工作契約。
  創作「自由啤酒工廠」的團隊 Superflex,將乍看之下是「免費啤酒」的「Free Beer」 字樣,重新詮釋為「自由啤酒」。因為啤酒的釀製過程通常不被公開,但創作團隊認為這是一種壟斷,反諷智慧財產權雖然保護創作,但是否也壟斷了可被共享的資源。
  藝術家黃慧妍策劃「中醫義診」,找來有執照的中醫師為民眾把脈問診,「問診的過程都是真的,民眾還可拿著診療單去配藥。」2007年黃慧妍首度在香港發表這件行為藝術作品,她表示,「藝術家的社會福利、保障很少,且不被重視,創作常熬夜,需要被診療。」當時就發想找中醫幫藝術家看病,沒想到診斷結果發現,不少藝術家身體狀況都很糟。由於家族中有許多親友很懂中醫,黃慧妍意識到,中醫和藝術家都一樣,需要深入了解人的背景,才能對症下藥、創作出有意涵的藝術品。黃慧妍把中醫診療變成是藝術表演,讓民眾感受到,在美術館內也可講話、吐露生活習慣與背景。
  策展人提達‧佐赫德改變以往只讓觀眾進美術館「看」藝術作品的方式,以「事件」為藝術家創作原點,讓藝術品可與民眾產生互動感,可以不斷產生事件議題與活動。
  在北美館外觀上,英國藝術家克里斯‧伊文斯的裝置作品《家庭娛樂》,以寬4公尺、高1.5公尺金屬製的風向標,裝插於美術館頂端,做為介入美術館的行為作品,上頭「HOME ENTERTAINMENT」箭頭隨不可見的風量、風向,隨機指向他處,提問文化生產的可能方向。
  《台北雙年展2010》之新作品類型多元含錄像、裝置、表演、語音、觀念、行為事件、空間規劃等。凱莉.楊作品《糾紛排解》在淡水捷運站戶外廣場擺攤,安排兩位專業仲裁人為民眾免費提供諮詢,分別為中華民國仲裁協會爭議調解中心講師李紀宏,以及理律法律事務所律師梅芳琪,試著將衝突提昇為更大更廣的議題,達到和睦的目的是仲裁行動的不變關懷,還影射著天下太平的烏托邦思維。
  另有10場由「河床劇團」以中文演出國外藝術演講論文的《演講劇場》、49部影片放映的《藝術家影院》等特別規畫。
  2010台北雙年展沒有制式的標題,也打破城市行銷、藝術社群的培植,和社會行動等對雙年展的期待和工具性的用途。從反思雙年展出發,以實驗性的展演,邀請藝術評論家和過去的參展人一起參與、對話。
  策展人林宏璋以一樓演講廳為例,表示展覽已經不像過去讓民眾有距離的觀看,而是提供劇場表演、素描比賽、休息和辦公等功能,讓民眾也參與其中。
  2010雙年展即日起在市立美術館展出至11月14日,民眾可以免費參觀。
  參展德國藝術家克里斯坦‧揚可夫斯基作品《館長剪輯版》邀請觀眾共同創作,進行模擬電視節目選秀方式拍攝的「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選拔賽」。選拔結果出爐,旅居美國紐約六年、現年32歲的陳怡君以「人人都是藝術品」的訴求,獲得評審與觀眾選為作品中的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館長剪輯版》開放觀眾報名角逐美術館館長接班人,模擬電視選秀節目方式拍攝、剪輯成約20分鐘的「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選拔賽」影片,在徵選面試階段,有14位入圍候選人,男女各半,年齡層橫跨22歲至58歲,身分包括學生、文字、影像工作者、藝術教育者等。選拔賽情境秀在光啟社進行,12位參賽者先經過第一階段自我介紹以及90秒的政見發表,由主播周明璟主持,評審包括藝術家高重黎、文化評論家蔡詩萍、台北市文化局局長謝小韞,以及中國時報文化組主任李維菁針對政見分別提出問題,上演北美館政策辯論會。
  北美館特別將館長使用的辦公桌椅和沙發運進攝影棚,四周還以照片輸出館長辦公室實景,並將美術館典藏的四件作品移至棚內,作為評審提出情境問題的素材。有法蘭歌‧瑪汀的攝影作品《巴黎比利時藝術展》、何德來油畫《牡丹》、陳庭詩雕塑《天問》,與張德輝雕塑《長弓》。
  從事心理治療師的45歲參賽者謝麗媚認為:「美術館館長不是人幹的,是神,也是鬼的職業!」獲得評審的一致肯定。甫畢業於台大政治系、即將攻讀藝術史學位的蔡宇薇,用良好的台風與理性的整體思維提出面面兼顧的政見,也得到評審的正面回應,認為她將是行政與專業兼具的人才。陳怡君則以行動藝術的演出震驚全場,她先用膠帶封住嘴巴,褪下鞋子,甚至將一隻絲襪套在手上,她說明這象徵來到美術館無須言語、雙腳踩踏土地,以及鼓勵創意的三重意義。評審團認為她應該可以兼顧館長與行動藝術家的雙重身份。
  《館長剪輯版》從徵選訊息刊登到實際徵選,整個過程與結果成為雙年展作品的一部分。拍攝結果將於9月7日至12日設置於北美館館長室播放。
  台灣即將進入密集的雙年展季節!九月開始至少有五個當代藝術雙年在北區與中區開展。除了台北市立美術館和國立台灣美術館等官方主辦、已具規模的「台北雙年展」和「台灣美術雙年展」外,台灣藝術工作者自組台北當代藝術中心首辦「台北當代藝術論壇雙年展」,強調展覽和論壇並具,探討台灣當代藝術現況。
  彰化縣政府主辦的「喜相逢—鹿港觀光魅力:2010福祿壽國際雙年展」結合藝術與城市觀光。北藝大關渡雙年展則試圖以藝術家決定策展人的方式,反轉既有的策展權力關係。
  一九九八年開辦的台北雙年展是台灣元老級、也是最主要的國際型雙年展,從策展人、主題到藝術家名單,受到美術界高度重視。近兩年,台北雙年展作為台灣唯一雙年展的優勢逐漸被打破,包括國美館、關渡美術館與各縣市政府,也開始籌辦雙年展,並嘗試提出不同於台北雙年展的操作模式和內涵。
  例如北藝大關渡美術館主辦的「關渡雙年展」,便提出由藝術家挑選搭檔策展人的模式,有別於傳統由策展人挑選藝術家的作法。館長曲德益表示,這樣的作法並非關渡美術館首創,「威尼斯雙年展法國館就是這種模式,文化部選出藝術家,藝術家再去找配合的策展人。」「藝術家才是展覽的主體,但現狀卻反過來,策展人權力最大,藝術家被策展人牽著鼻子,像寫作文題目一樣,去配合策展人的要求,關渡雙年展希望找出其他可能性。」
  今年邁入第二屆的關渡雙年展主題「PLUS/記憶的總和」,共邀請來自日、韓、泰、越、中、台以及新加坡印尼的十位藝術家。包括泰國籍導演韋拉斯塔古、日本藝術家米田知子、越南藝術家阮俊等人。
  藝術雙年展也不必然都得搞得很精英、讓觀眾霧煞煞。彰化縣政府主辦、東海大學美術系教授倪再沁策畫的「福祿壽國際雙年展」提出「台式」精神,「學術性雙年展主題常流於晦澀難懂,這個展覽強調當代藝術可以很親切、很生活化,讓藝術回歸日常的生命經驗。」也希望藉由藝術家參與,強化鹿港周邊城鎮魅力。
  「福祿壽國際雙年展」主要展場在彰化縣福興榖倉和鹿港藝文館,子題之一的「福祿壽:當代雕塑展」邀請卅五位日、韓、台雕塑家參展。「喜相逢」則是十四位國內外藝術家在當地製作,連結鹿港、福興兩地的歷史脈絡。「福滿門」是版畫展,六位藝術家將對傳統年畫進行當代詮釋,傳遞從農村社會至今人們對於「完滿幸福」的追求與渴忘。
  國美館舉辦的第二屆「台灣美術雙年展」向來標榜反映台灣藝術現況為主軸,今年主題「台灣報到」將呈現近兩年台灣當代藝術的發展特色。
  國內一群藝術家搶先在今天辦了一個民間版雙年展,利用台北西門町附近幾棟老公寓,展出國內藝術家的作品,企圖突顯出國內美術館過度商業化的問題。
  荒廢的街角出現逗趣的塗鴉,還延伸到一旁的外牆上,走進老舊公寓,裡頭卻是令人驚艷的作品,這位剛從國外回來的藝術家,把對家鄉台南街屋的記憶轉化成畫作,尋找在地的感動。
  台北雙年展即將展開,但以國外藝術家為重心的策展方向,對不少國內藝術家來說,卻顯得遙不可及。雖然是利用老舊公寓,但這個由民間發起的雙年展,反而提供年輕藝術家新的舞台。為了和官辦的雙年展相抗衡,也要突顯日益嚴重的展覽商業化問題,一群學者、藝術家和策展人發起了這項民間版雙年展。
  少了官方的資助,資源上畢竟還是受到侷限,沒有空調的展場,只能靠電風扇來散熱,但這群藝術家還是熱此不疲,還要透過多場論壇,試圖為台灣當代藝術走向作檢討。

(公共電視.中時電子報.中央社.今日新聞.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