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性工作者組成的日日春協會,在黑手那卡西樂團協助下,寫下名為「幸福」的歌詞,讓聆聽者感動落淚。對弱勢族群而言,「唱自己的歌」常是最好的傳播媒介,透過詞曲創作與公眾表演,往往具有真誠的感染力。
樂團「黑手那卡西」長期投入弱勢族群的音樂創作,團長陳柏偉等人從一九九七年開始,就協助工人團體創作歌曲,以第一人稱寫下自己的底層心聲,在集體創作中尋求自我認同,並在關廠抗爭、勞資協調等場合演出。
樂生事件期間,呼籲保留樂生的團體也組成「樂生那卡西」,與樂生院民互動創作「你咁賠得起」、「每天早上蟬在叫」、「院民心聲」等歌曲。
今年五月,一群遠渡重洋、嫁入台灣的婦女與自己的台灣老公「共譜戀曲」,創作一張音樂合輯
《跨海/牽手》透過台灣國際家庭互助協會(TIFA)的創作工作坊,寫出思鄉、想念媽媽的心情,以及自己適應新生活的經驗。母親節前夕的發表會上,這些新移民搭配印尼、越南等家鄉的舞蹈,台灣老公們則唱出跨國婚姻的「娶某」心境。
身為原住民的巴奈,除了積極培養台東在地歌手,也串連不同部落的十位原住民,聯手創作專輯「Message」,希望將音樂化作一道狼煙訊息,爭取狩獵權、漁獵權等傳統文化權益。
胡德夫也盼望成立原住民母語歌謠學校,讓各族群唱出屬於自己的聲音。回首一九七○年代,「卑南族現代歌謠之父」陸森寶常在南王部落教唱歌謠,造就「一個部落囊括八座金曲獎」的佳話;未來,或許會有更多來自邊緣、底層的聲音,驕傲地唱出他們的生命。
(中時電子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