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0日 星期三

離國愈遠 離母語愈近

大陸流亡作家貝嶺,在德國發表自傳《離:中國》。貝嶺認為,台灣是很自由的出版天地,許多波蘭、德文書對主流出版社而言沒有市場,但他以中國流亡作家身分在台灣能夠成立工作室,替流亡知音推出好書,已感到無比欣慰。
來台已看過老友高行健的《夜遊神》演出,貝嶺對於高行健談及在海外及台灣享有更多文學自由感到心有戚戚焉:「朝代更迭,帝王如梭,可詩人節長存。」然而同為作家,他感慨自己的流亡之途,比屈原的放逐之路更為漫長,心中也時時湧現孔子的自況:「道不行,乘桴浮於海。」正因為流亡,讓他跨過地理距離,再跨過心理距離,經由書中的世界,成為真正的歷鍊。

母語 始終攜帶的行李
流亡中,母語是我始終如一攜帶的行李。作為中文作家,不管漂泊之途多遠,是母語,始終占據了我的思考,我的潛意識。」貝嶺感慨而向台灣呼籲:「哈金、廖亦武、馬建這些作家的作品,為什麼要被視為外來者?重點應是語言而不是國籍,台灣成為這些作家中文版作品的首發之地,為什麼還需要狹隘地認為這些作家不是台灣作家?
曾在03年擔任台北國際書展策展人,近年更為法蘭克福書展和今年倫敦書展對中國的邀請作者名單進行抨擊,他認為台灣如今有龍應台這位文化界少數具有僑居海外經驗,具國際觀的部長,於走向國際時,對「台灣作家」的定義,有再大器的必要。

夜審 過了10年才爆料
《離:中國》已在德國推出德文版,回憶錄中最不願面對的部分,是警方以10年牢獄的威脅要他當線民的近8小時夜審,過了10年他才寫出來,初稿是在台北的工作室完成的。這些年貝嶺持續看到這樣的政權對劉曉波、艾未未、陳光誠的對待。他說:「我是不會比我的書更早回到祖國的,假使我寫的書,我編的書,不能在中國不被刪改地出版,我的肉身回去又有什麼意義呢?」對貝嶺而言,離祖國愈遠,反而離母語愈近!

2012年6月14日 星期四

別具一格推銷手段:被偷盜次數最多

德國戈爾德曼出版社書店,工作人員苦惱不已,每年都有大量圖書丟失。為了對員工起到警示作用,每年年終,書店負責人都會把丟失圖書的名稱和數量登記在表格上,懸掛在店裡,提醒員工們工作時打足精神。
一天,出版社企劃經理費力克斯到一家書店辦事,偶然看到表格。他腦中突然迸發出一個靈感。回到出版社後,他立即做了一份詳細的宣傳策劃案,提交給負責人。出版社開始有計劃地增印被偷次數最多的圖書。
不久,法蘭克福國際書展開幕了。每家參展的出版社都想盡辦法推銷自己的圖書。戈爾德曼出版社的方法卻別具一格——在展位最醒目處,他們貼出一份榜單:被偷盜次數最多的十大德文書籍,正是費力克斯根據書店裡的表格整理而成的。書單一下子吸引了大量書商前來訂貨,戈爾德曼出版社成為最大的贏家,用很少的廣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成功的道理很簡單——書商們可能不相信出版社的廣告,卻相信讀者的選擇:被偷次數最多的圖書,通常是讀者最喜歡的,也必然成為最暢銷的書。
丟書是壞事,費力克斯只是換了一個角度,便把壞事變成了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