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9日 星期五

0529

油價查詢 遊戲區 二日遊 算命 精品 旅館 星座 報稅 大樂透 卡通

時尚英雄

  為什麼村上隆的畫能賣一億?根據村上隆在著作「藝術創業論」的敘述,他認為一流的作品就是被很多人理解的作品,藝術沒有觀賞者就無法成立,這是銷售鐵則。媒體、關鍵人物牽成等「偶然」,都是作品爆紅、產生價值的原因,但作者要能發想、要有技術,才是刺激、誘發這種氛圍的條件。
  村上隆自述,他為了增加作品被理解的管道,總留心自己或作品曝光的機會,例如透過媒體、與業界人士接觸的機會,希望盡可能吸引人來鑑定。與Louis Vuitton(LV)合作時,他就認定了銷售量決勝負,後來Multicolor Monogram、櫻桃系列,不但讓一向以咖啡、棕色調形象的LV首度變彩色,一改嚴謹與老態,更促商品大暢銷。更重要的,村上隆實現自己「將日本御宅族文化與卡漫素材創造成藝術品」的想像,也創造出歐美人前所未見的精品風格。
  最近他又創作了一齣全新動畫「Superflat First Love」,講述小女孩Aya探險於LV Monogram世界的奇妙旅程。LV也特別將Monogram Insolite皮件系列披上新衣,換上出自村上隆手筆的Multicolor Monogram新形象,並配以鮮豔的春夏新色小牛皮襯裡。
  除了銷售量決勝負,「作品能否留存歷史」也很重要。剛在台北Sogo復興館成立台灣第一個據點的DVF,就是設計出大賣商品而留名的品牌。
  DVF品牌創辦人Diane von Furstenberg在1974年設計出一種上半身帶襯衫輪廓、下半身連著裙子,用與衣服同材質束帶綁腰、針織印花的「圍裹裙」(Wrap Dress),從早到晚、從日常生活到海濱度假,「這個對身材兼容性極佳的設計,」「Bazaar」雜誌形容:「依穿著方式不同而有不同風格,收放自如、平易近人!」
  圍裹裙來自「偶然」?「闖入時尚界的確是偶然,至於圍裹裙……」Diane透過「Tatler」雜誌表示:「我相信時尚與功能可以結合,也就是將舒適融進設計感。」她不斷鼓勵女性「穿上裙子,做個女人!」而圍裹裙也象徵1970年代的女性新力量。現在,DVF除了時裝系列還有泳裝、化妝品、香水、包包、首飾…,今年63歲的Diane則在2005獲頒美國服裝設計師協會(CFDA)終身成就獎。
  推崇傳統手工,在剛落幕的米蘭家具展,Fendi與Design Miami聯合呈獻「Craft Punk」,參與的各國工藝師利用Fendi商品生產程序的廢物料重新製作商品,例如損汰的Selleria皮革、布料、塑膠裝飾及金屬硬件,在現場即席創作。此舉乃因Fendi第三代傳人、配飾及男裝創作總監Silvia Venturini Fendi認為,縱使資源有限、機會和空間有限,優秀的設計師應懂得從不完美中尋得美感,鮮明表達己見。「世界瞬息萬變,焦點應放回傳統質料和技術。」在這個每年兩次的「Design Miami」展覽會上,Fendi亦領著自家工匠投入,重新發掘手工的力量。
  Fendi也加入義大利千哩大賽車(Mille Miglia),以一輛1951年出廠的Jaguar跑車烙上Fendi Selleria標誌為代表,駕駛並穿戴Selleria皮夾克及腕錶。此舉也象徵傳統手工藝與生活形態的交會。
  Chanel席捲全球的魅力,在於品牌背後藏了一群無名英雄。自1996年開始,Chanel陸續將法國7家古老工坊納入羽翼,經濟支援使工藝得以維存。這些隱身在巴黎巷弄間的工坊,工匠踩著咿呀的階梯,在頗富歷史的建築中貢獻手藝。以首個加入Chanel的Lemarie羽飾山茶花工坊而言,在Chanel設計總監Karl Lagerfeld心中,Lemarie是「山茶花之王」,擁有最精巧靈活的工藝。山茶花最早是60年代初期,由Chanel女士首度推出的設計,至今以各種姿態與材質呈現,包括斜紋軟呢、皮草、綢緞、細棉、橡膠,甚至紙板等各式質材。Lemarie每年約為Chanel製作出約2萬件的作品。
  現年80歲的Francois Lasage先生及其主持的Lasage刺繡工坊在2002年加入Chanel。Lasage除了是時裝界首選刺繡供應商,也是Karl Lagefeld的合作夥伴。Karl推出的每季系列都會將設計草圖交給Lasage,工坊曾最高耗時2000小時製造一件秋冬連身裙。這些工坊儘管屬Chanel,依舊獨立運作,也為其他精品服務。

(自由時報)

與豬同住 藝術家學豬語

  我們常在吃豬肉,但對豬又有多少瞭解呢?有感於人們因對「豬」的不瞭解所產生的誤解,幾個中國行為藝術家在北京郊區的一處農家小院裡,和豬一起吃住共處了卅八天。
  這些行為藝術家把農場大門緊鎖,不讓任何人來打擾。他們在豬圈裡搭起爐灶,吃住都在裡頭。他們也模仿豬的動作,嘗試和豬交朋友。睡覺的時候,隨時天外飛來一堆豬糞,但他們完全不以為意。反倒是豬圈裡不時傳來的豬叫聲,讓他們難以安眠。
  一開始,這些行為藝術家在豬隻們眼中就是入侵者,他們一進入豬圈,豬隻們開始圍上來咬他,讓他們只能東躲西藏,並想盡招數來討好牠們,在博得牠們的好感之後,牠們才變得溫柔起來。
  在人豬相處漸漸融洽後,很多時候,豬隻們會湊上前去,舔行為藝術家的腳趾,咬他的耳朵,根據專家的說法,這是「友好」的表示。
  似乎就像異性相吸一樣,對這些男性行為藝術家最先有興趣的是母豬,而公豬很少搭理他們,直到與牠們混熟了,公豬才也不時地碰碰他們。為了「禮尚往來」,這些行為藝術家也循著豬的行為模式回敬過一兩次。

(中時電子報)

2009年5月28日 星期四

粽子和阿拜 原漢大不同

  原住民在端午節也吃俗稱「阿拜」的粽子,這項傳統原味是重要節慶、祭儀、喜事時的經典佳餚。
  在外形上,一般的漢人肉粽有菱有角,而「阿拜」看起來則是四方扁平,肉粽是以糯米為主要原料,「阿拜」則是以小米為主;在配料上,肉粽以滷肉、蛋黃、魷魚、花生、栗子、蝦仁為主,「阿拜」內餡則以南瓜、蝸牛、山豬肉、芋頭心最傳統。
  有別於漢人南部粽、北部粽的蒸、水煮不同料理方式,原住民族的「阿拜」會將糯米或小米搗成類似白色的粿粽,再以月桃葉或可以可食用的野菜包裹食用,還有以熟米飯包裹肥豬肉、野菜的料理。目前台東各餐廳都有推出原住民風味餐。

(中廣新聞網)

黃春明自爆:曾外遇想自殺

  六年前么兒也是青年作家黃國峻因極度憂鬱症在家中自殺,讓黃春明一家悲痛;在作品集發表會上,七十五歲的黃春明首度公開面對這段感傷,黃春明說,在他年輕時曾有過外遇,這段不倫情感讓他痛苦到幾乎想自殺,「是國峻兩、三歲的可愛臉龐,讓我一直想回家,他的生命,是為了度我而來。」
  黃春明形容出作品集是一種「老人穿婚紗」的心情,是一種喜悅;但思及么子國峻,依舊傷感,他說剛生完老大時,家境並不好,連續拿掉兩個孩子,「醫師說不能再拿,我們就生下了國峻。」沒想到一個要拿掉的孩子,陪伴黃春明一家人三十二年之後,自己卻悠然離去。
  「生活是思想的土壤,我的文章,來自我的生活體驗。」黃春明說,寫好小說不是靠理論,而是實務經驗,他曾經在妓女戶工作,幫忙修電扇,「白梅這個妓女角色就是這樣的原型。」
  當年《看海的日子》的女主角陸小芬也給黃春明祝福,黃春明說起續集,句句都有畫面,「我寫妓女的後代如何面對生活,面對自己身世的問題。」
  作家季季說,黃春明是台灣「最忙碌的老人」,文壇都期待黃春明再寫長篇小說,但黃春明都將時間投注在自己創辦的《九彎十八拐》文學雙月刊以及黃大魚兒童劇團,黃春明說:「現在還有力氣,要多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等到老了,只要不癡呆,筆來,稿紙攤開,我有這麼多題材,一定會寫。」

  七十四歲的黃春明說:「我是一個常常被呼喚的人,因為我常常迷路、常常糊塗,孩子的一個笑臉,家鄉的一個訊息,都是對我的呼喚。」「我的小說能夠暢銷,是時勢造英雄,因為那是個苦悶的年代,年輕人沒有什麼資訊。」
  老友尉天驄消遣黃春明年輕時,一寫小說就不上班,成了最會失業的作家。季季感性說:「很多人說他們看黃春明的小說長大,我則是看他的小說變老。」面對眾人期待他繼續寫小說,黃春明自述:「我還有上打以上的小說題材可以寫!」
  夫人林美音一直是他背後的支撐,她說:「我們走過太多波折了,曾經有一餐沒一餐、歷經感情風波,但我一直以最大的包容,維護我們的家和孩子。如今過去的都過去了,也證明我們兩人無法分開,我們始終堅定守著當初相愛那個原點。」

(自由時報.中時電子報)

新莊鼓藝節 送公仔 (新北)

  台北縣新莊國際鼓藝節系列活動展開,包括鼓文化特展、獅與鼓對話和鼓玩意DIY等,主辦單位準備3000個「真鼓意」公仔,凡活動期間集滿6個戳章即可免費兌換。
  今年鼓藝節以「鼓口向仁和,逐夢新莊」為主題,系列活動自29日至6月13日舉行,內容分為動態和靜態,靜態活動包括在文藝中心舉辦鼓文化特展、鼓藝市集和傳統鼓藝與文化創意研討會等,讓外界了解新莊製鼓業現況,也請來馬來西亞傳統獅藝名人蕭斐弘和製鼓專家王錫坤進行一場「獅與鼓的對話」。動態方面,將邀請多個國內外表演團體展現精湛鼓藝,韓國HATA四物樂團、日本生剝太鼓鄉神樂、美洲印地安鼓樂團和土耳其DIR手鼓團等團體將於30日開幕日及6月13日閉幕日登台表演,至於國內團體則有新莊鼓藝團、優人神鼓等。

(自由時報)

黃舒駿、方文山 談創作

  「他創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新文字」,音樂人黃舒駿拿方文山的作品「青花瓷」,開玩笑說害他記了兩百次還記不住;方文山隨後回敬,指黃舒駿的作品「馬不停蹄的憂傷」,也曾經影響他很大。兩人的用意,全都是為了鼓勵年輕學子勇於創新。
  從未一起演講的音樂人黃舒駿、方文山,應台灣大哥大基金會、中國時報、誠品書局邀請,替第三屆myfone行動創作獎藝文徵件時,首次聯手對談創作歷程。
  黃舒駿還與學子們玩起「我愛你,因為」的造句遊戲,有女同學說:「我愛你因為空氣中充滿你和我的回憶」;有男同學說:「我愛你因為空氣中充滿你髮際的香味」;還有人說:「我愛你因為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或「我愛你因為我不知道怎麼不愛你」。一位女同學諂媚說「我愛你因為你是黃舒駿」時,被方文山笑說最沒有創意。
  黃舒駿表示,以前的文字注重邏輯性,但現在卻重視畫面感。他年輕時有很多感覺寫得出來,可是長大後就寫不出來,所以他鼓勵年輕人趁早開始創作。黃舒駿還認為創作是一種表達,與把妹很有關係,有慾望想表達就應該把它寫出來;他也建議學子們,找到對象後,就狠狠地寫出一堆東西出來。
  方文山說,他很喜歡文化的東西,因此寫出很多東方的作品。以前的詩詞都可入樂,但五四運動後,文字與音樂的結合幾全被歌詞壟斷。像以前的校園民歌,有韻腳幫助記憶,大家會因旋律去記住文字間的相關性。如果想要有好的創作,閱讀是投資報酬率最高的行為。建議大家應該大量閱讀、廣泛閱讀,創作時才不會流於固定的型式。

(中時電子報)

世運主場館 建築園冶獎 (高雄)

  2009世運主場館建築大師伊東豐雄以設計人獲頒「建築園冶獎設計師獎」。
  今年適逢高雄世運年,高雄市建築經營協會以「園冶十五載.歡迎世運來」,做為「2009年建築園冶獎」的主題,支持高雄市主辦台灣有史以來第1項國際綜合運動賽事。會長江子超表示,該館擁有綠建築九項指標的最高認證,獲園冶獎的肯定是錦上添花的美事。
  伊東大師對完工後的世運主場館非常滿意。他說,從外觀來看,世運主場館像一道波浪,在陽光下閃爍著「河流一般的流動感」,為了展現高雄的熱情活力,屋頂結構以螺旋與波浪的外型,營造旋轉流動的視覺效果,呈現運動的躍動感。另在建築設計上,摒棄傳統運動場封閉式的設計,大膽地採用開放式的手法,規畫開放式運動場(Open Stadium)、都會公園(Urban Park)、螺旋連續體(Spiral Continuum)等三個設計概念。他想創造是有生命的建築,置身其中能夠自然地感受到風、陽光等大自然流動的線條,而非只是冰冷剛硬的建築。
  伊東豐雄指出,他從小居住在鄉下湖畔,經常走小路去釣魚,享受每天都在玩的日子,享受自然的環境,因此他思考的建築形態,只是想到風、水、光等自然的律動,透過建築線條或水的流動與環境融合在一起,世運主場館就是自發的形體,反映環境風。他強調,他的建築設計表達3種概念,一是建築可以改變都市空間,二是建築可改變街道風貌,三是建築可以賦予人自由的感受。

(中時電子報)

飛機主題餐廳 (台北)

  「歡迎登機」,一進門就聽到美麗空姐溫柔的招呼聲,現在連餐廳都打造成有如飛機客艙,甚至連服務員都是「正港」空姐、空少出生,服裝都是清一色機組人員打扮。
  首度進駐百貨公司的A380空中廚房,首航將進入新光三越信義新天地A8館4樓,店內裝潢完全比照機艙來設計,座位上方也有如飛機置物櫃的造型,但這只是裝飾效果,就算使盡力氣也打不開來的。
  這家餐廳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服務人員清一色都是空姐、空少打扮,而且服務人員的素養也比照客機標準。就連餐廳的店長和顧問,都曾任航空公司的空服員,店內的「空服人員」也授予職業級的專業訓練,讓來店的消費者體驗屬於「地面」的空勤氣氛。
  A380空中廚房是以豪華機艙為設計概念,共分為頭等艙、商務艙和經濟艙,在頭等艙用餐,每桌還有液晶螢幕播放各國旅遊或運動節目,採預約式。商務艙和經濟艙則是提供大螢幕電視播放節目。
  菜單的種類也很有國際航線的味道,例如有七大航線的特色餐點,包括美國線的碳烤肋眼牛排、德國線的德國豬腳、法國線的法式考半雞佐紅酒蜜汁洋蔥、泰國線的泰式焗紅咖哩大蝦、義大利線的米蘭豬菲力、希蠟線的香蔬奶油烤魴魚、澳洲線的香草核桃烤羊排。
  如果想吃平價一點的美食,也有義大利肉醬麵套餐、咖哩雞肉飯等飛機餐可以選擇。也提供兒童餐,包括小朋友最喜歡的雞塊、薯條、可樂餅、肉醬麵和果汁等。
  店內的空姐店長表示,在飛機上和飛機下的服務基本上沒有差別,讓她感到比較不一樣的是,機上會感覺到氣流的晃動,在店內就安穩許多。

(卡優新聞網)

2009年5月27日 星期三

廢棄防空洞成電影院 (高雄)

  高雄橋頭有一座日據時代留下來的防空洞,經過文史工作者發揮巧思,把它變成免費的電影院,不用遮光,也無須環繞音響!10公尺長的防空洞,走道兩邊當成座椅,只要前面放一台電視機,就可以在這裡欣賞電影。民眾:「覺得很新鮮很與眾不同的感受。」
  這個防空洞建造於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以咕咾石為基礎,有民眾建議,乾脆在這裡放印恐怖片,效果會更好。橋仔頭文史協會行政經理何政億:「這是日據時代的招待所,在日據時期戰爭期間的時候,上方是它的餐廳,餐廳下方用咕咾石蓋了這個避難所。」

(TVBS)

藝文消費抵稅跳票

  「文化創意法草案」當中藝文消費抵稅每年每人1萬2千元的條款,因為財政部堅持每年稅收將短少60億,遭到刪除。取而代之的是,政府編列預算直接補助國中小學學生、偏遠學校的藝文展演。
  新象文教基金會創辦人許博允說,財政部為了幾十億的稅收,忽略背後數千億的產值,不是高明的經營者,現在社會存在許多亂象,都是因為小時候沒有參與深度的人文活動。台灣專業藝文場地貧乏,和南韓比較,20年前,台灣和南韓都有7個專業場地,而現在台灣有11個,南韓則激增到44個。
  文建會主委黃碧端說, 「空間部分牽涉到採購法、相關的國有財產等等,讓民間單獨取得資源困難度高,草案中有相關條文,但我認為還有待改善的空間。」台北市文化局長李永萍則是認為,文創法主旨在擴大文創產業的內需市場,建議比照消費券概念,訂三年或五年計畫,針對18歲以上民眾發放藝文消費券,刺激表演藝術市場。

(中廣新聞網)

舞工廠衛武營演出 (高雄)

  連續第三年入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扶植團隊的「舞工廠舞團」最近來到高雄多所國中小、大專院校推廣示範美式踢踏舞,也將帶來以長靴重踏的演出。
  舞工廠舞團創意總監郝嘉隆表示,這是舞工廠舞團成立8年來第二次到高雄公開演出,也走訪多所高雄縣市國中、大學院校、社區示範美式踢踏舞。美式踢踏舞不同於「大河之舞」愛爾蘭式踢踏舞,愛爾蘭踢踏舞舞者上半身多不動,美式踢踏舞舞者則隨音樂節奏而自由律動,也融入中國武術、水袖等動作,甚至以現代詩串場,輔以踢踏表現新詩要傳達的意念與情緒,這也是文學融合表演的創舉。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2009年5月26日 星期二

內衣設計 包心菜當靈感

  這麼清脆鮮綠的內衣,一層一層的青綠色葉子,有沒有讓你聯想到什麼?沒錯,就是包心菜,而這套橘黃色,帶點縐褶感覺的內衣,是不是很像洋蔥呢? 原來這是一場女性內衣秀的比賽,年僅20歲的學生設計師,以「包心菜內衣」獲得評審青睞。

(民視新聞網)

極簡宗師 林壽宇復活 (台中)

  數十年來行蹤不定藝術家林壽宇,即將「重現江湖」。他出身霧峰林家望族,一九六四年受邀參加德國文件大展,一九八三年故宮破例收藏的第一件現代藝術作品就是他的《繪畫浮雕雙聯作》。而他將低限和極簡藝術引進台灣,更被奉為「宗師」。
  現年七十七歲的林壽宇,以極簡風格的繪畫和裝置聞名,並將極簡主義的準確性與純粹性推展極至,富涵理性思辯與哲學意涵。最著名的「白色系列」,在空白的畫布上,巧妙地運用濃淡、輕重、透明與不透明、比例和密度各不相同的各種白色。有時他以幾條細長筆直的色線破除純淨的白色世界,好似將情感濃縮後,在宇宙穹蒼間劃出一道冷裂的印痕。
  一九七○年代,林壽宇旅居英國期間,畫家米羅曾前往他的工作室,站在林壽宇的「白色系列」前,稱讚:「在白色的天地裡,沒人能比得上你。」
  「雖然我使用西方媒材,但我的作品屬於中國哲學的內涵。」林壽宇緩緩地說:「把原始、野性、文學性都排除掉,完全以視覺的方式來領悟大中華文化的精神。」「我聽音樂從不聽歌詞,我只聽音樂和節奏。我看畫是純粹美術的觀點,一張畫的題材不會感動我,畫得好才感動我。」
  一九五二年,林壽宇輾轉從香港赴倫敦,在倫敦綜合工藝學院研習建築與美術,一九五七年後成為專業藝術家,並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等學校擔任教職。
  林壽宇繪畫一開始就以幾何造型為主。他去除具體的形象,但早期還有水墨的筆墨趣味,逐漸演變成極簡低限的面貌。他一九六四年參加第三屆德國文件展的展品,就已是極簡主義的手法。
  林壽宇說:「如果你想說感情、說故事,就去寫小說、拍電影,美術就是要做其他藝術都達不到的形式,那是一種絕對的邏輯。」

  「我小時候過著小小小溥儀那樣的生活。」林壽宇一九三三年生於台中霧峰宮保第,宮保第是台灣最大的清代官宅。林壽宇的祖先林文察為國捐軀,追封太子太保,官至一品。林文察之子林朝棟握有福建和台灣的樟腦專賣權,為霧峰林家累積可觀的財富。他在宮保第旁擴建的大花廳,是林家的宴客廳,內部設有戲臺,是全台唯一擁有兩層觀戲樓的戲臺。可見當年林家的顯赫,也了解林壽宇怎會如此著迷於京劇。
  林壽宇是家中長子,十五歲就開父親的進口車,他也養馬。十六歲隻身到香港,又轉赴英國唸書,原本要學航太工程,入學考失利後,轉學建築和美術。「我是非要拿到第一名不可的人,如果做的不好,就不做,就是這種少爺脾氣。」
  一九六六年,林壽宇成為國際知名的英國畫廊馬博羅.新倫敦畫廊(Marlborough New London Gallery)旗下藝術家。卻因為老闆要他更改極簡主義的畫風,改從美國流行的照相寫實風格時,老闆一句「藝術家都像妓女」激怒了林壽宇。他將桌子一掀揚長而去,也丟了飯碗。

(中時電子報)

2009年5月25日 星期一

第五屆總統文化獎

  主辦單位國家文化總會表示,今年六大獎項名稱作了調整,包含:「公益獎」、「社造獎」、「和平獎」、「環保獎」、「文藝獎」及「創意獎」,並取消40歲以下參選的年齡限制,每位得獎者將有新台幣100萬元獎金,徵件到6月30號為止,歡迎各界人士包括:個人或團體踴躍報名或推薦,詳情可利用國家文化總會的網站(http://www.ncatw.org.tw)查詢。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金車與您畫「英雄」 (台北)

  拿破崙、王建民、超人…誰才是你心中的英雄?英雄的定義又為何?一群來自四面八方的藝術新秀,集結了對時事、流行、藝術所匯集的未來少壯派在地心聲,不只直接或間接地從「英雄」創作中反應著年青族群對當下局勢的看法,也展現他們對自我創作上的期許。
  金車教育基金會主辦的「我 英雄」新青年藝術創作聯展,集合十一名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研究生精彩豐富的創意,透過繪畫、裝置、錄像等表現手法,欲使民眾了解「英雄」一詞更多的內涵與面相。王修仁、古家叡、何季圜三位策展人,一位留日歸國熱情於政軍要聞的背後實質關係、一位超級著迷於卡漫角色扮演的相互內在關係、一位極欲找到觀看自己作品的辯證關係,交會出透過「英雄」議題的不同自我投射觀點,並結合其他藝術新秀的類似認同。
  台藝大美術系主任林兆藏對於金車教育基金會能提供免費的展覽空間表示感謝,並感歎現今很少有免費的場地,也限制了年輕藝術家的發展。而展覽是一時的,未來希望學生們可延伸到研究探討,形成「藝術研討會」。國際知名藝術家楊熾宏則肯定學生們親自參與策展工作,他認為展演是藝術家很重要的階段,尤其紐約的藝術家最享受策展、掛畫的過程,細緻到每個釘掛位置都要再三琢磨,以求精確。
  一路陪伴這群青年藝術家策展的葉郁田老師認為,這場以任何藝術創作者都能填充「我 英雄」一詞的前置字眼為出發的策展理念,有著未來少壯派的自信吶喊和對自我的提升期許,混合多元化「藝」質教育環境一種另類民主博愛。
  金車教育基金會總幹事曾清芸更讚許年輕新秀們的創意十足,呈現多元的英雄面貌與內在世界純真、沉澱、內化的藝術特質,也鼓勵參與青年藝術家基金會舉辦「藝術家下鄉」的教育服務,如同「英雄」總是義無反顧地幫助弱勢,期待有藝術家的投入能縮短城鄉教育落差,激盪出更多的創意活水,也讓國人看見青年藝術家創造的社會公益新價值。
  這場「我 英雄」新青年藝術創作聯展,展期自5/23起至6/27止,以公益方式全面開放民眾免費觀賞,歡迎民眾一同來檢驗「英雄」這個沒有終點的話題。

  世界上有多少個英雄?戰場上卻有數不清的無名小卒!王修仁以多幅巨大尺寸的肖像畫,描繪出這些真實存在但卻非常微小的人物,他們肩上沒有功勳紀錄,生命及存在都不被記錄,這些「小人物」似乎又對應出「英雄」的價值,讓人重新去思考英雄定義。
  在卡漫的世界中,「超人」為何總是英雄的化身?古家叡認為英雄的本質是「角色」,並使用「角色」一字取代「英雄」。他將「超人系」英雄肖像畫分門別類,試圖將角色「去中心化」,並以外部因素(文本、演員、演員以外的形式)來探討英雄,以及探討彼此間的主客關係。
  英雄高深莫測、定義深不見底,誰又能找出它的最大公因數?何季圜的作品則不去對英雄下定義或賦予意義,而是使用個人作品的象徵語彙和「英雄」主題作辯證,經由語言的轉譯,「英雄」漸漸指向「中性(既非…也非)」的特質,讓「英雄」和自我,在「我 英雄」展覽中相互辯證。
  英雄也可以像名牌一樣嗎?吳翠玲認為,當超人穿上印有英雄圖像的上衣,便會容光煥發,散發英雄氣質,造成這種差異的關鍵就在於「品牌」與「消費」。透過影像與英雄的商品並置,產生鮮明的對比,令人開始懷疑英雄的本質及建構英雄的因素。
  成為英雄的必要條件是什麼? 在兩相對立的觀念中的誰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是誰?吳英錡利用社會新聞為題材,以整體空間裝置,運用圖像、影像及文字轉化成作品,從中提問英雄。
  超人救人前為何要在電話亭變裝?七龍珠賽亞人為何要變身才能成為超級賽亞人?美少女戰士要出任務前怎麼也要來一段水手服變裝呢?生於充滿動畫、卡通的時代,電視節目充斥著各種英雄。呂豫欣的繪畫讓人重新醒思到底我們是愛上英雄的完美外型,還是眷戀英雄的盔甲、服裝,亦或是堅信它那如神般無私的奉獻拯救這生病的世界…
  社會學家莫頓(Merton)對於角色期待(role expectation)的定義是:一個角色的公認社會扮演方式。張岑宇認為英雄的形象就是角色塑造,社會對英雄形象更有「角色期待」!作品欲藉由英雄來討論角色形塑,及對社會文化所存在的意義。
  一大群盤懸在空中的複製人,張開雙手想投入什麼樣的世界?陳俊佑利用大量的複製人型來削弱個體的獨特性,不以單一英雄為對象,避免掉入偶像崇拜之迷失,且對於盲目不加思索的群眾崇拜效應有所質疑,藉由重複的相同個體大量出現,來討論抽象的英雄主義與群眾意識。
  英雄決定的不是華麗燦爛的終點,而是過程中對自我理念的實踐與遵循。黃淑筠的「英雄的歸返之路」,以連續畫作表現召喚→啟程→歷險→歸返,典型的英雄神話四步驟。
  歐淑麗的繪畫裡充斥著全球化、戰爭、最新武器、反戰遊行等元素。她認為藝術品應對事件本身提出思考並以透過藝術手段表達並呈現看法,使觀者面對作品時,重新以不同之經驗感受並關懷整體社會。
  英雄對謝雅卉而言是「守護者」。這個概念源自世界各地博物館裡所收藏的中國古代作品,針對歷代被視為文化保存的珍貴遺產,她運用「七龍珠」、「中華一番」等卡漫英雄人物,與古代山水作品結合,作為守護的形式,卻又隱含各種矛盾與衝突。如同她在宋代「清明上河圖」裡安插了現代大眾流行的消費場所,古船上穿著名牌運動T恤的偷渡客早已融入其中,而她則想像自己是顛覆時代文化的英雄。

(中央社)

專訪故宮院長 (台北)

  周功鑫接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短短一年,讓這個原本被歸類於藝文範疇的靜態文化領域,因為故宮南院爭議,以及一連串文化創意計畫,突然躍升成為海內外熱門的話題。 尤其是今年2、3月的兩岸故宮破冰交流之旅,與北京故宮達成9項共識,更讓故宮重新站上國際舞台。
  周功鑫認為,文化是最沒有爭議、最具有柔性特質,也最容易溝通的。兩岸故宮交流,最具體的成果反應在今年10月即將舉行的雍正大展。對台灣民眾來說,除了藉由故宮檔案了解雍正處理事情的考量,也可以藉由北京故宮所借展的雍正畫像和行樂圖,看到雍正扮演道士、農夫、甚至西洋人士,呈現雍正嚴厲殘酷之外的另一面。對大陸民眾來說,兩院互訪合作、專業的交流,也能展現台灣故宮在經營管理、展覽方式的長處,提供對方很好的借鏡,而北京故宮文物能到台灣來展出,對台灣的專業研究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她上任以來積極推動故宮組織、人事制度化,還有最重要的籌備文化創意育成中心,讓活化故宮跨出一大步,才是最讓她欣慰的事。周功鑫說:『故宮組織獲得重新讓它建立制度,讓它獲得專業調整,以及還有就是怎麼樣提升我們同仁的專業,這個我覺得都在這一年裏面慢慢地實現,這是讓我非常開心的。也讓故宮…我原來回來,故宮原來所謂典藏能夠活化以及價值提升,這是我一直想做的。還有最近我一回來就要做的文化創意園區的建設以及我們現在進到了課程研習安排,以及衛勤學校土地的取得,還有我們正館工程,以前政府2年都沒驗收,目前我們驗收已經接近尾聲,在今年年底我們可以把故宮改裝的更美,這是這一年裡面我們都有了一些具體的作法和呈現。』
  周功鑫也遇到不少質疑,包括故宮南院定位問題以及擁有上海房地產等爭議。周功鑫強調,關於故宮南院的定位,她一上任就積極處理,已經確定故宮南院就是定位為亞洲文化藝術博物館,加上花卉庭園為主。 目前故宮南院整地已經完成92%,基樁工程預計今年8月動工,至於內部設計也在規劃中,希望明年主體建築設計能夠完成。要真正對外經營開放,恐怕得等到民國101底或102年初了。至於上海置產一事,周功鑫說,她買房子時並非公職人員。
  在故宮待了27年,周功鑫對故宮有很深的感情。『我第二次願意回來就看得出我對它的感情,我願意回來,也是在故宮問題很多的時候回來,你也就看出我對同仁的感情,那是我一生都在這裡嘛,我從26歲就在這裡,做白頭宮女嘛,從頭做起。』

  周功鑫接任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後,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就是讓故宮更國際化。未來除了與世界知名博物館合作交流外,就是設立「故宮文化創意產業育成中心」,希望藉由國內外一流設計團隊的創意,讓故宮文物可以活化,甚至產業化。這個全世界首創的育成平台已經引起東京博物館注意。
  如何讓國立故宮博物院更年輕化、更國際化,而文化創意發展育成中心園區的籌備,就是周功鑫希望達成這兩項目標最重要的計畫。
  故宮原本就有典藏豐富的華夏文化,因此才會有包括國際知名品牌例如香奈兒都想積極爭取跟故宮合作。政府目前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故宮有如此精彩的收藏,正好可以做為帶動文化創意產業的母體。
  周功鑫表示,想要活化故宮,教育意義很重要。這幾年故宮導覽志工服務,已經有很好的成效,進一步要推動的,就是成立文化創意產業育成中心,做為文化和產業的合作平台。目前文化創意育成中心園區的土地已經取得,8月份就會開始軟體研習課程部分,將邀請和故宮合作的將近200多家廠商進駐。
  這樣的博物館育成中心園區的成立,在全世界是第一個,『我記得去年7月,日本讀賣新聞邀請我到日本訪問,我做了演講,當時這個日本東京博物館的研究員聽到我的演講,第二天我去拜訪他們館長的時候,他已經向他的館長報告過。我們講的文化創意產業在我們故宮未來的做法,我記得那時候館長就說:我要到妳們那兒取經啊。』
  除了文化育成中心的推動,故宮和世界一流博物館的交流也沒停過。周功鑫透露,未來一兩年內,故宮和大英博物館、法國羅浮宮、奧塞美術館、凡爾賽宮博物館,以及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都會有交流合作計畫。
  和法國凡爾賽宮博物館的合作,將是以「康熙和路易十四」為主題的展覽,和奧塞美術館也可能會有關於印象派影響的藝術家作品的展出,甚至可能在中華民國建國百年時和羅浮宮合作。
至於和大英博物館的合作,預計明年就會在台北豋場。周功鑫說:『現在在明年的話,我們就有一個跟大英博物館合作的一個展覽,人體之美,以希臘雕塑為主,所以跟國際之間的交流合作是不斷的。』

(中央廣播電台)

前進大陸:先找尋文化根源

  趙自強率領的「如果兒童劇團」這幾年受邀前往大陸演出,對於政府計畫補助劇團到大陸巡迴演出經典戲碼,趙自強舉雙手贊成,不過他也提醒,在前進大陸之前,一定要先想清楚自己輸出的是什麼樣的文化,而且要回到自己的國家、社會尋找在地的感動。
  趙自強成立「如果兒童劇團」已經9年,就連總統夫人周美青都親自到劇團購票。趙自強說,「你不知道的白雪公主」想要強調的是,即使是小人物,也能用自己的方式來關心社會。『這次「你不知道的白雪公主」要再回到舞臺上,就是要告訴現在很多爸爸、媽媽照顧很好的很多小公主、小王子,這些白馬王子、白雪公主,讓你們知道,其實這個世界每個人都一定永遠是公主王子,我們每一個人在生活中往往都是「媒球」、「衛兵」(劇中角色)一樣,不被別人重視,但是別忘了,只要我們好好努力,我們關心別人,也能為這個世界帶來一點幸福的感覺。』
  這一兩年,趙自強也將「如果」的兩齣戲「豬探長秘密檔案」和「微星山,在哪裡?」帶到大陸演出,一個是推理故事,一個是敘述921大地震的故事。趙自強認為,大陸這幾年進步很快,以他們的人才,要趕上台灣只是早晚的事。他鼓勵表演藝術者開發大陸市場,但前提是必須先清楚自己的文化根源在哪裡?『這幾次如果劇團還有趙自強我們到大陸的經驗,反而是文化的輸出,一定要先確定自己長什麼樣子?不然別人就不知道你是誰了!所以我們如果只是Copy西方,我們只是Copy我們自己小時候看過歐式的卡通、歐式的表演,對於大陸小朋友也不見得有那麼大吸引力。所以其實不管是什麼團隊,我認為要去大陸演出,一定要先想好,我們到底輸出一個什麼樣的文化?我們要回到我們自己的國家,回到我們自己的社會,去找尋屬於我們在地的那種感動。』

(中央廣播電台)

國際風情一覽世界文化 (嘉義)

  中正大學國際交流中心將舉辦第一屆國際風情展,除了安排專題演講外,也備有各式美味的異國料理。
 中正大學為提升該校國際化程度,不斷透過多元學習方案,以吸引國際學生就讀,而為了讓本國學生和外國學生能夠更緊密的交流,該校國際交流事務中心將展開第一屆國際風情展,不僅希望拓展校內學生的國際視野,更希望藉此達成校園國際化環境的建設、與國際友校相互合作等措施。
  首先邀請外交部劉青雷處長為大家演講,題目為「從外交工作經驗談文明的衝突與妥協」。劉處長表示,外國學生和本國學生存在著背景生活習慣的差異性,彼此的了解與適當的包容是學生應該學習的。
  主辦單位也推出「國際食物祭」,20多種不同國家的美食料理隆重登場,並由國際學生親自介紹該國特色美食。有來自瑞士的毛巾捲、法國松露蛋糕、牛角可頌、葡萄牙葡式蛋塔、台灣澎湖黑糖糕、培根蛋炒飯、珍珠奶茶、德國焦糖烤布丁、泰國炸榴槤酥、香港綜合燒賣、馬蹄糕、日本綜合壽司、越南一品春捲、美國炸麥克雞塊、英國冰紅茶和義大利PIZZA等料理!

(中央社)

端午佳節 三義喝養生 (苗栗)

  客家養生飲品─擂茶,為客家人招待貴賓的茶點。據說,過去客家族群經常為避難而遷移,而擂茶的主原料米仔和茶葉等材料,輕巧易攜帶且食用方便,不易長米蟲,因而逐漸發展出來的特殊飲食。
  三義勝興車站景區,也是以客家族群為主要群聚的地區,因火車停駛加上特殊山城環境,而發展出鐵道主題重要旅遊景點。主推擂茶產品的甲店養生坊,即位在勝興車站狹窄街道上,店主人彭先生總會以自製解說版,為遊客進行詳細而風趣的解說!
  客人在甲店養生坊可選擇親自動手擂茶,也可以直接點杯冷或熱的擂茶品嘗濃郁又健康的味道,還可購滿方便沖泡且有四種口味的擂茶包!

三義客家典藏美食甲店養生坊:http://037878329.travel-web.com.tw/
三義木雕之旅:http://367.travel-web.com.tw/20090525_2763659.jpgleft

(大台灣旅遊網)

兒童美術館 臉的惡作劇 (高雄)

  人和動物的五官有什麼不同?生氣與開心的表情有什麼不一樣? 還有人為什麼要戴面具?高雄兒童美術館今年推出的新展「Faces 100-臉的惡作劇」,就是以「臉」為展覽主軸,讓孩子對於動物的臉、人物的臉、五官與情緒有進一步的了解,經由面具的欣賞與裝扮,延伸到戲劇表演。
  高雄兒童美術館今年推出「Faces 100-臉的惡作劇」展覽,空間也以一張臉的五官為設計概念,共分為「這是誰的臉」、「臉的喜怒哀樂」、「哇!鼻子吊橋」、「另一張臉」以及「臉的創作」五個展示單元。
  「這是誰的臉」單元以欣賞與觀察為主,小朋友可以經由觀察人與動物的五官,看看藝術家李小鏡如何創造出一張新的臉,還有攝影家黃丁盛的鏡頭下,世界各國不同人種的容顏,也可以找一找誰和誰才是一家人。展期自即日起到99年8月23號止。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2009傳統表演藝術節 (宜蘭)

  推廣傳統藝術,文建會「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今天起到本月31日止,在宜蘭國立傳藝中心舉辦「2009傳統表演藝術節」,以「新傳統‧有藝思」為活動主題,呈現傳統表演中逗趣幽默的一面!
  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指出,今年是藝術節第一屆舉辦,安排國光劇團、臺灣國家國樂團、臺灣豫劇團天天開演,並邀請客家戲、歌仔戲、雜技藝陣、原住民樂舞等表演類型共襄盛舉。

(中廣新聞網)

古城文化協會 挖掘史跡 (嘉義)

  去年才成立的嘉義市古城文化協會,分別以東門及南門為軸心,規畫兩條古城區的觀光導覽路線,也將結合古城區的國小辦理鄉土教學活動。此次調查嘉義市史跡,發現光彩街有王得祿將軍兄嫂一品夫人的家,不過早已改建,只剩門前留有一件古厝樑柱基礎的「石珠」;而在東門圓環附近,則有「部爺古厝」,部爺是古代縣老爺的祕書,這棟古厝保留清代的古老牆磚,被誤為是古諸羅城的城牆遺跡。在「米街」世居三百年的陳姓人家,其來台第三代先祖,前往福建應試,中舉官錄進士,榮歸故里後,請人繪製著官服的人像,後代子孫保留迄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
  該協會並計畫年底前將所蒐訪的內容集結成冊,出版《諸羅風雲.古城傳奇故事》。

(自由時報)

打造無米樂的藝術面 (台南)

  無米樂效應帶動下,後壁鄉頂長社區首度投入社區營造,以振興傳承「打面」藝術為主軸,希望打造一座結合無米樂與打面藝術文創產業的樂活農村。
  頂長社區永安堂宋江陣,為國內少數僅存的「打面」宋江陣,成員約40人,有10餘人需依各種角色彩繪臉譜驅邪避煞,廟內仍保存宋江陣梁山人馬彩繪壁畫。
  頂長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蕭政欣表示,永安堂4年1醮,打面宋江陣才會開館練習,而隨著成員年紀愈來愈大,傳承可能出現斷層,目前正積極爭取新血。為了傳承「打面」藝術,希望將「打面」彩繪技藝生活化。
  村長蕭國瑞認為,村內有生產冠軍米的芳榮碾米廠,也是無米樂促進會的重要推手,如果頂長村也能建立自己的特色,對於帶動發展有很大幫助。
  今年首度申請南縣社區營造點計畫,以「打面」為主題,沒有矯情修飾的營造,就是要保存、傳承、發揚頂長社區的「打面宋江陣」。
  已有150多年歷史的打面宋江陣,首先得凝聚社區居民共識,社區總幹事陳維仁說,既然打面宋江陣源於108條好漢,那就得先「畫說108條好漢」,計畫找來菁寮國小、菁寮國中108位學生在面具上「打面」,畫出自己印象中的臉譜,希望將產業文化往下扎根。緊接著是擴大村民參與的「藝起來打面」,邀請社區內會打面的耆老與在地陶藝家蕭吉利,指導社區居民在陶板上彩繪宋江臉譜,燒製完成的陶板將成為村內的裝置藝術。陳維仁表示,傳統打面具有鎮煞辟邪的意義,未來希望結合無米樂產品研發祈福平安的文創產品,讓頂長成為樂活藝術村。

  宋江陣源起水滸傳故事,108條好漢據傳為36天罡與72地煞轉世,每個人物至情至性,身懷絕技,之後發展為村落保家衛民的陣頭,據稱「打面」則是源自正義之士冒犯朝廷,被發配邊疆之際,臉上都被刺青印記,之後被網羅至宋江。
  頂長社區永安堂打面宋江陣曾傳至下營紅毛厝、鹽水歡雅等地,然因打面耗時、傳承困難,不少打面宋江陣迄今僅留宋江陣,已不再打面,而永安堂打面宋江陣經常受邀前往民宅、店家驅邪安宅,遠近馳名。

(自由時報)

家鄉之美 齊心營造 (台南)

  頂長社區首度展開社區營造,推手是一群剛要開始深入體驗家鄉之美的年輕人,希望吸引無米樂的訪客,體驗「打面」之美。
  60年次的蕭吉利去年奪下葉王獎全國交趾陶創作第二名,傳統八仙組成跨世紀樂團,吹奏小喇叭、黑管,還有打爵士鼓。 在投入社區打面藝術之前,蕭吉利是四處飄浪,甚至從事與傳統藝術完全無關的工作,他說,後壁高中美工科畢業後,北上陶瓷公司學習西洋禮品製作,隨著公司到處遷移,雖返鄉定居,卻只是住家、外縣市工作地點兩頭跑。
  直至社區展開社區營造,發現在地竟深藏1位藝術家,62年次的社區理事長蕭政欣前往邀請加入社造團隊,蕭吉利未加思索立即允諾,協助今年醮典宋江陣的打面。蕭吉利說,父親也是宋江陣成員,直至近年來投入交趾陶傳統藝術,也希望重拾對故鄉宋江陣的認識,而「打面」可以發揮很多創作,讓大家都能認識頂長打面之美。而蕭吉利的哥哥蕭吉宏在生產無米樂冠軍米的碾米廠工作,也期待打面與無米樂產品結合擦撞的美麗火花。
  55年次的社區總幹事陳維仁則說,傳統農村地區的特色缺乏紀錄、保存與發展,頂長社區傳承打面藝術,能獲得相關單位重視,居民都很高興,希望有更多在地年輕人加入社造行列。

(自由時報)

兩岸文創合作 台灣具優勢

  文建會主委黃碧端透露,新聞局已和國際大導演李安接觸,邀請其回台灣取景,透過他的電影在國際行銷台灣。對於劉揆喊出兩岸合拍電視劇,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產值,黃碧端也說,兩岸文創合作台灣是具有優勢的。
  中視挑戰面對面、唱旺新台灣系列,邀請文建會主委黃碧端、台灣藝術大學校長黃光男及中華民國廣電公會理事長汪威江三人暢談台灣「文創向前衝」。
  黃碧端表示,政院提出的文創產業六大旗艦計畫,作了很多環境整備協助文創業者,包括基金設置、人才培育、通路、服務平台,資訊流通及取得融資及獎補助等,同時規劃全省五大文創產業園區,如果沒有環境整備,六大旗艦是開不動的。馬政府的文創六大旗艦是針對電影、電視、流行音樂、數位內容、設計產業、工藝產業等六項獲益及產值較能立即可見內容列為重點。預計五年投入近三百億元,預估產值可創造一兆元。
  不過該如何落實文創產業發展?汪威江認為,過去文化行銷台灣,都是談台灣四百年的悲情歷史或意識型態加進來,但為何不能以101大樓為背景,拍一部西雅圖夜未眠的感人故事給人家看,也會很令人很感動。
  對藝文消費抵稅擴增消費人口政策雖被推翻,但近期立委有意敗部復活。黃碧端表示,先前以1萬2千元列舉扣除抵稅作為擴大藝文消費人口誘因,但財政部以造成65億元稅收損失為由否決,實際上列舉扣除只有3成,真正消費抵稅的稅損不會達65億元。由於有30幾項慈善、體育等利益團體要求列舉扣除減稅法案等著藝文消費抵稅開先例,最後不得不考慮這些效應而妥協放棄,不過文建會換到了政府必須每年編列預算,補助國中小學生每年觀賞藝文表演活動,讓更多藝文團體到偏遠地區演出,企業購票捐贈偏遠地區學童也可以抵稅等籌碼。
  黃光男認為,財政部不應主導一項產業發展的政策走向,且對藝文創作者經營者應給予免稅,讓其經營成本降低,票價自然可以降低。
  有關兩岸合作,黃碧端說,台灣擁有豐富的國際經驗和扎實產業基礎,創意相對活潑,有很多優勢存在。汪威江也說,台灣影視技術和人才都很傑出,但如何把大陸資金引進台灣,還是得先仰賴政府挹資金,與大陸平等投資,才能分食大陸市場。

(中時電子報)

台灣時尚工藝展 (台北)

  85組件注入當代設計及結合「時尚」元素的台灣工藝發展協會會員傑作,在國立台灣工藝所台北展示中心「獨領風騷-時尚工藝展」中亮麗展出。
  台灣工藝發展協會理事長黃安福指出,該會有300多位會員,涉及36個藝術種類。「時尚工藝展」正是一年一度會員切磋技藝和以藝會友的最佳時機。台灣早期的工藝品多以日用功能器物為主。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台灣工藝品以外銷為主,主要是竹編、陶瓷、玻璃、漆器、金屬等等。「現在,這個產業,制式量產的形態已經結束。取而代之的是個人工作室、工作坊,訴求個性化產品。」
  台北展示中心主任程天立說,在全球化、數位化、知識經濟等時代趨勢中,文化創意產業、文化多樣性、永續地球環境等全球共通議題下,工藝的手工、自然、人文感性、獨特多樣化等特質,預見將在21世紀民眾生活中扮演關鍵性的角色。「傳統技藝必須注入當代設計及結合『時尚』元素,才能將台灣工藝產業轉型升級,行銷國際市場。」
  皮藝工作室負責人、皮塑藝術家葉發原表示,自從他獲文建會頒發民族工藝獎一等獎,時時感恩;4月份第3次江陳會在南京舉行,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以其皮雕作品「滿足豐收」致贈海協會,寓意兩岸會談有豐碩成果。「這個歷史性的機遇,也是透過台灣工藝發展協會的平台所促成,效果十分好。」而他以螳螂三重奏「田園交響曲」為題的自然素材,表達天人合一的和諧相處,也是寓意和平的表徵。
  此次計有66位會員展出85組作品,展品分為五大類,計有編織類、雕塑類、陶瓷類、金工類及其他類。編織類包括竹、籐、草、纖維及刺繡等織品;雕塑類囊括了石雕、玉雕、木雕、竹雕、皮雕、銅雕、皮塑及金屬鑄造等。陶瓷類包含有各類陶、瓷器、交趾陶;金工類有金、銀、錫塑、不鏽鋼製作;其他類則概括皮藝精品、壓花、染織、木藝、琉(玻)璃、景泰藍、珠寶設計等。陶藝家伍坤山、鍾麗鶯、琉璃家李財旺、皮革家李宛玲以及大東山珊瑚寶石公司,都提供精湛佳作參展。

(今日新聞)

2009年5月24日 星期日

DIY手創彩繪帽 (台北)

  位於師大雲和街上的不拉家手繪帽店,結合可愛的王子麵卡通、KUSO的性感海灘美女、可愛自然的大象風格等卡通人物,DIY出繽紛活潑的氣息!
  手繪帽是一筆一畫先以隱形筆描上草稿再經過壓克力原料親手彩繪成繽紛的圖案,DIY彩繪帽清潔保養皆相當簡單,用牙刷沾些清水在帽子表面輕輕刷洗,壓克力原料也不褪色。不拉家手繪帽提供售後服務,若是手繪帽上有掉色、水鑽脫落的情況皆有免費的售後服務。
  原本以網路訂購為主的不拉家手繪帽,由於受到學生族群的喜愛,三年前在公館開設實體店面,近一年前才搬到師大夜市中。老闆娘拉拉表示,不拉家手繪帽最重視的是與客人之間的信任感,看似客人只要挑選圖案訂做的簡單程序,事實上每個手繪帽中皆藏有一段故事、代表一份心意。不拉家要求經過多次對稿程序,確定顏色、設計形式、相似度等都是客人所想要的後才會彩繪上完稿。

(大台灣旅遊網)

維多利亞風格特色小店 (台北)

  位於師大夜市的a13.com,是一間由兩個年輕女生創業經營的溫馨小店。a13.com除了是日韓系服飾店,最大的特色就是幫客人量身訂做小禮服,每一款皆限量進貨,不容易發生撞衫的問題!

(大台灣旅遊網)

「張雨生故事館」啟用 (澎湖)

  澎湖篤行十村「張雨生故事館」23日正式啟用。
  張雨生故居位於馬公市篤行十村內,「張雨生故事館」由台北大奇創意公司針對該故居連同鄰棟建築一併納入設計裝修,室內空間約133平方公尺,蒐羅並陳列展示張雨生照片、家書、創作手稿、獎盃、事蹟、影片、CD等文物;展館及周遭環境仍保留當年的眷村風貌。
  澎湖縣長王乾發特別強調,該館將以免收門票方式開放參觀。張雨生的弟妹胡玉梅也感性地道出當年的小故事,如張雨生原欲取名為澎生,因平時甚少下雨的澎湖在其出生時連下了7天7夜的雨,特別名為「雨生」;6歲時學爸爸說相聲;把撿到的小貓、小狗偷偷藏在床舖底下;9歲時舉家搬至豐原;和爸爸吵架並賭氣逃家,卻在短短24小時內落幕等。

(今日新聞)

生活樂子 (高雄)

  在高雄的新堀江,一間最能串起眾人記憶的生活樂子,在三多商圈的SOGO百貨邊,有著另一分店。

生活樂子‧三多店http://800.travel-web.com.tw/

(大台灣旅遊網)

六四詩集與維權詩集再遭查禁

  中國「六四」民主運動即將屆滿20周年,「六四詩集」、「維權詩集」再次遭到中國官方查禁,並列於同一份查禁名單上。
  據「六四文化傳播協會」表示,這次的查禁是由中國新聞出版總署、中國國家信息產業部、中國國家文化總局聯合發布禁令。被查禁的書籍依序是:「墓碑--中國六十年代大饑荒紀實」、「毛澤東思想萬歲」、「六四詩集」、「中國六四真相」、「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晚年周恩來」、「趙紫陽軟禁中的談話」、「維權詩集」等。
  「六四詩集」與「維權詩集」都是由台灣民主基金會贊助,分別於2007年6月、2008年6月在美國、台灣、香港三地發行。兩書尚未問世前即已被中國政府禁售。
  「六四詩集」是以文學形式呈現1989年中國六四民主運動的文獻,主要收集了關於1989年六四事件的流傳詩歌,由王丹、傅希秋、蔣品超等向外徵稿編撰而成,並由學者余英時題寫書名。
  「維權詩集」是記載中國維權歷史,特別是新世紀以來維權運動的詩集,收錄眾多詩人反映人們對權利的覺醒和奮起捍衛權利的詩作,由傅希秋、蔣品超、周鋒鎖等關注中國維權運動的人徵稿編纂而成,詩集由香港前立法會議員司徒華題寫書名。

(中央社)

民眾都到哪看書?

  根據波仕特線上市調網(http://www.pollster.com.tw)發現,有36%的民眾還是習慣到書店購買,有21%會到圖書館借閱,有20%到網路購買,卻也有12%的人沒有閱讀習慣。
  現在都市人晚睡的生活習慣,因此也有了24小時的書店。在一些社區附近也都設有圖書館,借閱更是節省金錢的方式,而網路購書也是為了謀福懶得出門或是提著重重書籍回家的民眾,到自家附近的便利商店取貨付款。
  以男性來說因為較少上網購物,書籍大多至書店購買,女性則除了到書店,也會利用網路購書或是到圖書館借閱,沒有閱讀習慣的男性比例比女性高些,可能因為男性多半從事動態工作與休閒有關係。
  不論何種年齡,非常少數的民眾會到二手書店購買或是跟朋友借閱,多數人都有購買新書的習慣,而35~44歲中年民眾較多至書店購買,17~24歲年輕學生族群則可能因為零用錢有限或薪水收入之故較多選擇到圖書館借閱。

波仕特線上市調網為美商全通行銷集團成員,上網搜尋「美商全通」。

(中央社)

北管專業表演團 (宜蘭)

  在宜蘭羅東一間不起眼的民宅內時常傳來傳統樂器演奏與戲曲演唱聲,原來是全台唯一專業北管表演劇團,團員們在傳統戲曲逐漸沒落的環境下依舊「日演北管,夜演歌仔」的方式演出,辛苦的代價也獲得文建會公告的第一帖要傳統藝術保存團體。
  這是漢陽北管劇團的團練情形,在目前傳統戲曲不受重視的情形下,全台只剩下他們能演出專業北管戲劇。不過欣慰的是,目前劇團已有中生代,甚至20幾歲的年輕人願意學習。

(民視新聞網)

2009年5月23日 星期六

忠義祠立碑 保存客家史 (屏東)

  位於屏東縣竹田的忠義祠是南部六堆地區,紀念先民保鄉衛民的先烈祠,不過因為地方上經費不足,許多珍貴古文物也面臨破損,所幸屏東縣政府最近向中央單位爭取經費,將封存在地下室,具有歷史意義的忠義祠石碑重新立碑,也讓許多珍貴的文物重見天日。
  六堆忠義祠當初興建的石碑是六堆客家歷史的重要文獻,年久失修後,卻只能擺在陰暗的儲藏室裡。
  屏東客家事務處長古秀妃:「石碑是代表一個歷史的過程,藉由石碑裡的文字,來了解過去的歷史,這是六堆客家歷史最重要的一部分」。
  石碑上所記載的年代,距離現在將近200年。管理委員張先生:「碑石上刻著忠義祠的來龍去脈,還有當初興建時樂捐人的芳名,都刻在上面」。
  忠義祠是紀念六堆客家先民,保鄉衛家而犧牲的烈士祠,更是六堆客家人的精神堡壘,而這項工程獲行政院客委會補助新台幣110萬元,除了重新立碑,還有二支具歷史性的殘斷龍柱和相關環境的景觀工程。

(客家電視)

台美日藝術家 沙雕創作 (新北)

  台灣、美國、日本及華裔法國籍藝術家,今天齊聚在美麗福隆沙灘,雕塑「沙雕玩國」,作品包括太陽神、木乃伊及巨型相機。
  觀光局東北角暨宜蘭海岸風管處長陳梅岡指出,沙雕是團結力量的展現,要集結眾人的心血,才能將細微沙粒變成藝術作品,不畏艱辛的熱情與毅力,是沙雕要傳達的精神。
  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兼雕塑系主任陳愷璜帶著學生雕塑「海陸奇遇記」之「羚羊飛魚」,美術系教授羅志良與張乃文分別雕鑿「東北角七景」中的衝浪勇士與龜山島鯨豚、以及立體世界的「海盜」,他們把東北角風光刻畫在沙子裡,傳達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觀念。
  來自美國舊金山的藝術家Seth Lower在「立體世界」雕刻巨大相機,日本藝術家Junko Maruyama(丸山純子)則以女性獨有的細膩手法雕塑人氣超夯的「Hello Kitty」。

(中央社)

探索史前生活 探坑尋寶 (南投)

  史前人類的生活到底是什麼樣的面貌?他們住什麼?如何蓋房子?生活水平為何?親人往生如何埋葬?
  為了重塑史前人類生活,愛好埔里地方文化、懷有熱情的一群藝術家、文史工作者,共同創造了「甫田六號探坑」,將史前人類生活的情況,透過想像空間,做一個完整的呈現。
  由於千百年來的堆積作用,許多史前人類生活的遺跡被埋藏在地底下,考古或是人類學者在挖掘時需要一層一層慢慢挖掘,不同的地層可以發現不同年代的遺跡。甫田六號探坑也利用相同的概念,利用不到十公尺見方的探坑,複製出幾千年來在這裡生活的先民足跡。
  在探坑裡,可以看見先民用來埋葬親人的「石板棺」、用石頭堆疊做為房屋或是圍牆結構的「石鍊結構」、先民用來製陶、打造生活器具的「工作台」、用來支撐房屋樑柱的「柱洞」、先民生活居住的「半穴式家屋」、用來生火烹煮的「三腳灶」,還有史前人類都會的基本生活技能「陶器」,這些看似簡單的結構,卻可以看見先民的智慧與生活。
  比較特別的是,石板棺的位置可以看出先民與後人對過往親人的態度,史前人類一定是將石棺埋在住家旁邊,或者是室內葬,因為先民認為正常死亡的親人會成為家的保護靈,相當尊重往生者,從這些簡單的架構就可以當成很好的生命教育題材。從工作台遺留下來的碎片與陶器、三腳灶等遺跡,可以看出先民生活也是具有一定的生活水平。

埔里深度之旅:http://545.travel-web.com.tw/
大南投旅遊網:http://nantou.travel-web.com.tw/

  位於南投縣埔里鎮的「甫田六號探坑」,是國內首創以模擬考古實境為主題的教育園區,於2009年5月22日正式啟用。共分為八個探坑,分別為自然科學(古生物考古)、文明工藝(器物考古)、文化生活(聚落考古)、生命教育(墓葬考古)等四個面向為主題。
  創始人洪旭暉表示,園區本來是家族經營的磚廠,由於時代與產業的變化失去了生產功能,為了活化空間,就將埔里地區多元的族群與考古教育融入空間裡,在埔里地方文史工作者簡史朗老師的指導下,模擬呈現史前人類生活的場景。
  除了考古探坑教育區之外,還有「工業遺跡聚落區」、「多元族群竹廳區」、「夯窯時光劇場區」、「燒窯藝文Cafe」、「夯創意藝文大埕」六大區。

(大台灣旅遊網)

梅嶺公園 美石「臀」積 (台南)

  「女人屁股大才會生!」石雕家黃順男以台灣人偏愛大臀部的女人為靈感,在梅嶺兩性石雕公園內,以花崗岩材質創作36座臀部。
  黃順男參考報章雜誌的資料,蒐集到多種女性臀部的樣貌,以灰、黃、白、粉紅等顏色的石材進行創作。
  梅嶺石雕公園內,以男女兩性為創作題材,男女性徵是黃順男的創作靈感,雖然36座臀部已進入半成品階段,但還需思考排列組合後的情況,未來可能會以牆面形式呈現。

(自由時報)

5公共藝術 民眾驚豔 (高雄)

  造型獨特的世運會主場館不僅是運動場館,穿梭在場內與周邊的5件公共藝術作品,更提升了人文素養。
  主場館主入口的豔紅色標誌塔「火燄」,是世運主場館設計者、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豐雄的作品。太陽能屋頂採用具有律動性的鋼管材質,以螺旋狀方式環繞主場館,「火燄」也以6根主要鋼管材呈螺絲狀向上迴旋延伸,就如同將屋頂向上延續般,引導從捷運世運站前往運動場的民眾。
  坐落於中海路上的大型作品「和平啟示」,則由以色列裔法籍國際藝術大師亞剛(Yaacov Agam)所創作,這也是他在台灣的第1件公共藝術作品。這座由9根柱體雕塑組成的大型多度空間環境藝術作品,民眾可以進出其中。
  東側入口半月池旁的「LET’S Go」,則是德國藝術團隊Inges Idee的作品。這是件介於球體、汽車和巨大運動鞋的混合體。線形紋路與塑膠製成的橙色表面,讓人聯想到運動場的跑道和巨大體育用球,其圖樣、顏色和材質都充滿動態美感,突出世運主場館的運動理念。
  北側草坪上14對「裸足」形體的花崗岩,是國內藝術創作者范姜明道的作品,人類以腳行動,腳是接觸地面最直接的部位,是一切運動的起源,人類立足的根本。
  而位於中海路街道上的「身體文明」,則來自黎志文的創意,傳達運動技術、身體知覺、記憶為作品設計的構想,轉化身體運動的特質,具體呈現於抽象的街道藝術家具。

(自由時報)

台灣表演藝術需要通路

  開創台灣劇場新氣象的蘭陵劇坊,以重演《荷珠新配》、《貓的天堂》兩部代表作,來紀念成立卅周年。邀集了蘭陵創辦人吳靜吉、政大校長吳思華、雲門舞集林懷民和表演工作坊賴聲川,舉行「台灣劇場與創意之路─尋找下一個卅年的航向座標」論壇。
  學術文化交流基金會執行長吳靜吉認為,相較於卅年前的保守,現在台灣的創意不但更多元,機會也更多。「當年從觀眾不知道該不該笑、何時鼓掌、能不能穿拖鞋進場的宣導開始,這個階段的劇場教育已經過了,台灣現在的藝術教育邁向了下一個階段。」這個階段,「藝術與教育的結合是必行的道路」。台灣目前致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談如何發展產業前,有兩個重要的基礎,第一是藝術教育的普及,第二是優秀藝術人才的獎勵,而這也是擴大文化創意產業消費群的重要過程。如果這兩項做不好,台灣文創產業只能是空中樓閣,不會有長遠發展。」
  林懷民則關注:「現在台灣的表演藝術需要通路!」不管是訊息或是演出的空間都面臨通路不足的問題,各地文化中心缺乏專業經營,假使問題不解決,就算有再好的作品也無法累積、觀眾也無法培養、專業人才無法成長。「去年表演工作坊在中國大陸演出一百多場,台灣卻只有四○場;今年雲門能去中國大陸六個城市巡迴,但台灣卻只有四個。」
  吳思華也認同,從台灣的劇場發展乃至文創發展,都需要先建構出穩定的生態才可行。「各地都需要有長期、穩定、可延續的平台,對內提供創作者交流、演出,培養觀眾的慣性,對外也能吸引觀光客。」
  林懷民說:「培基固本,之後才能百花齊放!若不如此,我們今天的討論意義與台灣的蓬勃創意,最後只是讓中國大陸受惠!」

(中時電子報)

熟年生活工藝 進軍家居國際展

  50歲到65歲的黃金世代,被稱為「熟年」。台灣高齡產業規模2025年可達3兆5,937億元,較2001年成長約4.4倍,熟年商機日益龐大。
  文建會所屬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計畫以「美麗人生─熟年生活工藝設計」為主題,到日本參加「2009日本東京國際家居生活設計展」(InteriorLifestyle)。黃碧端主委在行前記者會中,希望能揮出強棒,替行政院主打的「文創產業發展方案」,成功打響第一砲!
  現場除了有「媽媽級」的模特兒輪流展示「不易破的竹杯」、「隨身柺杖」、「竹製放大鏡筆」等熟年工藝品外,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董事長簡靜惠及國立師範大學文化創意產業中心林盤聳主任,也分別分享「新一代熟年族群的生活觀」及「對熟年工藝設計的見解」。
  黃碧端表示,行政院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分為兩大主軸:環境整備與六大旗艦產業,工藝產業即是其中一項旗艦產業。她嘉許台灣工藝研究所去年參加東京禮品展及巴黎國際家飾展,不但獲得好評,也創下亮麗的產值;更成立台灣自有工藝品牌「yii易」,行銷全球。「工藝所這次以熟年生活工藝為參展主題,表示我國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時,除了以人文關懷為創意產業的底蘊,更能觀照到國際產業趨勢的發展。」
  林正儀所長說,工藝所熟年工藝品的目標族群,以50歲到65歲的黃金世代為主。多年來工藝所一直積極推動工藝結合設計,媒合工藝家與設計師,開發具有設計感符合當代生活的工藝品,鼓勵工藝家跳脫過去的代工模式,努力朝設計邁進,開創出有質感、高單價及具有品牌的工藝品。
  國立師範大學文化創意產業中心主任林盤聳指出,青少年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熟年則是「只要我可以,有什麼不喜歡」。進入熟年的他,也開始重視以「人工」、「手藝」所結合的工藝質感,尤其是自然而溫潤的無印良品,回歸身心靈的修持,他相信這種整合和跨越工藝與設計的發展,是台灣產業看好的明日之星。
  竹藝家葉基祥並當場示範竹材劈開,重組彎曲的技法:一方面減少彈力,另一方面因材料越薄就越容易彎,成型的弧度也相對易於控制。「透過高溫碳化後,色澤和材質,都能提升欣賞視覺美感和實用性、保存性。」
  林正儀所長現場導覽解說21組件參展的熟年新品,包括:造型簡潔大方的隨身放大鏡筆,便利熟年族群閱讀寫字;煙燻桂竹的穿鞋椅,減輕熟年族群彎腰穿鞋的負擔;竹製的身高表結合擺放照片的功能,幫助熟年的爺爺奶奶紀錄小孫子的成長,培養祖孫情。他強調,台灣工藝形象館將分成「保健養生區」、「居家生活區」、「戶外休閒區」及「建立關係區」4區,將主打台灣品牌形象,介紹台灣熟年工藝的發展新趨勢,努力開拓國際市場。

(今日新聞)

古笨港越堤壁畫 (嘉義)

  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所主辦的古笨港越堤壁畫景觀空間改善,為台灣生活美學運動項下「藝術介入空間計畫」的活動之一,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指導補助,嘉義縣政府文化局協辦,並由嘉義縣板陶窯文化發展協會承辦,主要是希望在柔性的藝術形式之下,結合台灣傳統工藝-剪黏與交趾陶的特色,打造兼具傳統工藝與鄉村自然景色結合的生活美學空間。
  「古笨港越堤壁畫空間」是一個兼具傳統工藝之美與鄉村自然景色的串連,即將在2009年5月23 舉行破土接軌。
  在題材表現方面,創作擷取台灣原生樹種「苦楝樹」四季分明的意象,呈現春花、夏葉、秋果及冬枝的美感,並配合共生昆蟲及動物的佈局,以渾然天成的氣韻,交織空間、時間及氛圍的連貫,無暇地枝展於斑駁的牆面上,讓藝術如呼吸般自由傾吐於環境間。
  主要在創作方面是以傳統剪黏工藝表現創新題材,讓陶瓷碗片華麗地演繹出層次與立體感,創造大型之剪黏壁堵作品,展現台灣在地的剪黏工藝文化,舞出新風貌的傳統工藝-剪黏與交趾陶。
  走在台灣鄉村裡有兼具工藝文化與美學的空間,也能走在舊五分仔車鐵道遺址之中,發現古笨港越堤之美與歷史文化,剪黏壁堵紀錄台灣在地工藝文化。

板陶窯工藝休閒園區:http://057810368.travel-web.com.tw/
新港小鎮旅遊:http://616.travel-web.com.tw/20090523_2758661.jpgleft

(大台灣旅遊網)

2009年5月20日 星期三

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 (高雄)

  為紀念在二次大戰前後戰死海外的台灣子弟,高雄市政府在旗津興建「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於5月20日正式啟用,透過園區及主題館巡禮導覽、台灣民謠爵士樂團演奏與戰爭有關的懷舊歌曲、南風劇團以舞蹈形式呈現老兵的故事、牧師祝禱。  
  陳市長表示,這座公園充滿了愛,追求和平,由於台灣多元又複雜的歷史背景使然,我們小時候讀的教科書對於台灣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著墨不多,事實上,從1937年中國戰區開打以來,美軍將台灣視為日本軍補給基地,轟炸台灣本土,年輕一輩的被徵召去當軍伕,之後又因國共內戰,國民政府在台徵召大批台籍國軍投入大陸戰場,這段歷史對台灣各族群都是共同的傷痛。今天台灣老兵終於有了自己的紀念公園與主題館,公園的設計包含著反戰及和平的元素,主題館的展示更告訴社會大眾這段被遺忘已久的歷史,館內的台灣兵死難者查詢系統,也是台灣唯一有關台灣兵的資料庫。  
  紀念公園地址為旗津二路701號。位於旗津二路海巡隊營舍及自行車4X競賽場之間,可從風車公園,沿著自行車專用道步行至此。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2009年5月13日 星期三

林懷民在德國獲終身成就獎

  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在德國伍爾斯堡國際舞蹈節,獲頒由歐洲最重要的文化電視台ARTE,德國國營電視台ZDF,以及福斯汽車公司主辦的Movimentos國際舞蹈大獎的終身成就獎,以及兩萬歐元的獎金。這個獎項五年一頒,二○○四年,法國編舞大師莫里斯.貝嘉獲得第一屆的終身成就獎。
  由英、法、德、義與挪威舞蹈劇院藝術總監組成的評審團在讚詞中肯定,「這位明星級的編舞家,多年來融合中國舞蹈與劇場傳統,西方文化與現代藝術於一爐的作品,重大地影響,豐富了世界當代舞蹈。林懷民是與喬治.巴蘭欽,威廉.弗塞,莫里斯.貝嘉等二十世紀獨創性編舞大師同層級的藝術家,因此頒發終身成就獎,特別致敬。」
  評審團主席柏納.柯夫曼說,今年評審過程特別艱難,爭議不斷,只有林懷民的終身成就獎一開始就順利取得共識。這是Movimentos舞蹈獎第一次頒給亞洲舞蹈家。
  這是林懷民繼時代雜誌的「亞洲英雄」,紐約約翰‧洛克斐勒三世文化獎,法國文化騎士獎章後,又一國際殊榮。也是雲門自一九九二年以來,每年赴歐,不斷在各國大城巡演,推出從《薪傳》、《九歌》、《流浪者之歌》、《家族合唱》、《水月》、《竹夢》與《行草三部曲》等林氏傑作,長期維持一流好評,而累積出來的成果。
  獲得最大獎項的林懷民是唯一應邀致謝詞的得獎者。他披著泰雅族藝術家尤瑪‧達陸編織的圍巾上台領獎。他說,歐美名家如林,這份榮譽帶給他驚喜與鼓勵。他說自己二十三歲才正式習舞,多年來從舞者身上認知肢體與動作,從觀眾的反應學習編舞。他感謝雲門同仁以及三十六年來支持雲門的數十萬觀眾。台灣社會在舞團仍然年輕,他的舞作依然生澀的年代就給他熱情的鼓勵,沒有這些支持與鼓勵,他和雲門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績。
  林懷民告訴現場千餘觀眾,去年春天大火燒掉雲門八里排練場後,一共有五千民眾捐款給雲門興建新家。目前建築費用仍嫌不足,他很高興能夠捐出約九十萬台幣的獎金作為建築費用。林懷民邀請觀眾二○一二年後,到台灣參訪雲門淡水新家。
  今年Movimentos國際舞蹈大獎中的「最佳編舞獎」由英國編舞家韋恩.麥奎格獲得。他的「隨機現代舞團」將於五月二十二日起,在台北新舞臺「新舞風」演出得獎作品「動覺試驗場」。
  Movimentos舞蹈節在距柏林車程一小時的伍爾斯堡,福斯汽車廠園區內高聳的廠房改建的劇場舉行,是歐洲最重要的舞蹈節之一,以推動當代舞蹈知名,只呈現德國首度演出的節目。雲門以《狂草》選粹作為最後大軸演出,贏得全場觀眾熱烈歡呼。雲門舞照成為舞蹈節的視覺標誌,十五日起將演出三場集錦節目,呈現林懷民八十年代的作品《流雲》、《輓歌》、以及二○○六年的《白》。

(yahoo奇摩)

2009年5月9日 星期六

國際雕塑文化園區 (花蓮)

  歷屆石雕藝術季作品散見花蓮縣各地,有縣議員提議應集中成立石雕公園,花蓮縣文化局相中七星潭「曼波園區」對面17公頃土地,局長吳淑姿說,七星潭多為國有地及縣有地,已經通過環境影響評估,原地目編定為工業區,已編列預算辦理變更手續,今年起執行都市計畫變更,將全部改為「雕塑園區專用區」,希望今年可以完成。雕塑園區的細部規劃設計同步進行,最近可完成,初步將17公頃的土地規劃成5大區塊,包括藝術家戶外創作區、藝術家招待所的「創作區」、國際石雕藝術中心的「展示區」、廣闊的「公共藝術陳列區」,及包含文化創意商品、藝術品DIY、餐飲的「互動活動區」及「行政區」等。

(自由時報)

林麗琪綠畫花草山林 (新北)

  清晨五、六點就穿好球鞋、戴上帽子,穿進北投丹鳳山步道。這是繪本畫家林麗琪每天的自然旅程。她會帶著筆記本素描、寫下蟲林草木的一舉一動。林麗琪以她特有優美細膩工筆和水彩顏料,仔細紀錄大自然的四季更迭和生活況味。
  以植物插畫受到肯定的林麗琪,早年學的是商科,她的畫功以及植物豐富知識,是靠自學而來的。她回憶當初小孩相繼出生,她整天在家帶孩子。從小愛畫畫的她,生出強烈作畫的渴望。孩子上幼稚園後,畫家鄭明進到北投奇岩社區開「媽媽美術班」,她馬上報名參加。
  十年前,林麗琪入選大樹出版社舉辦的「台灣野花日記徵文」,總編輯張蕙芬和評審們以「瞠目結舌」形容當時看到這位家庭主婦的心情:「我們赫然發現一位沉浸在植物畫中的實力黑馬!」但她怡然地說:「我不急著出書,也不想為了賺錢而畫。有時一張畫畫到眼前的花謝了,就收起來,等明年花開了,再拿出來繼續畫。」
  她說她喜歡看DVD,「我喜歡《魔戒》,有幾次走在山上,在某個很像片中森林場景的轉角處,我恍惚覺得『咕嚕』要跳出來了!」她笑說,她只靠天光作畫,這樣能看出葉片豐富的色調,「所以我只有白天能畫,陰天雨天或冬天,就去做別的事了!」
  和其他植物畫家最大的不同在於,她從不照圖鑑作畫:「生活周邊、能夠親身接觸的植物,才能表現出生命力!」而她為畫作搭配所寫的短文,文風典雅。

(中時電子報)

街頭文化祭西門町登場 (台北)

  第10屆「It’s My Life, It’s My Style 街頭文化祭」,9、10日在西門町登場。
  流行街頭教主、DJ張兆志擔任代言人及主持人,他表示:「今夏超酷流行不只是秀秀舞姿地上翻轉,還要『很龐畢度』」。龐畢度中心收藏展正在北美館展出,他認為畢卡索、馬諦斯、米羅的創作,都能坦然的用藝術表達內在,讓他覺得街頭藝術也該秀出創作真相,秀出創作者內心的世外桃源。他與街頭文化代理品牌Doobiest,一起號召國內外街舞佼佼者、4位評審級dancer,金皓天 (Seven) 、陳瑞隆 (阿JOE)、江碩峰 (屁王 P-WANG)、BBOY AYA (阿雅) 開舞,以及塗鴉大師和DJ,試圖傳達夏天最新流行的觀點,「我們要有舞、有圖、有真相的夏日街頭。」
  活動將在台北市西門町行人徒步區豪華戲院前路段 (昆明街至康定路)舉行,主辦單位Doobiest李克說,將區分為DJ、GRAFFITI街頭塗鴉、DANCE街舞、MC饒舌樂4大單元,採自由報名方式。

(今日新聞)

2009年5月8日 星期五

九把刀抓靈感 傳簡訊給自己

  二○○五年開始,作家九把刀為了母親的醫藥費,十四個月連出十四本書。而維持寫作生產力如此旺盛的方法是:常常傳簡訊給自己。
  九把刀從小立志成為漫畫家,沉迷於看漫畫,這也是他嘗試創作的開始。父親為了扭轉他的意志,以當過醫生的日本漫畫家手塚治虫為例,勉勵他要用功讀書先念醫科,才能當漫畫家。這也讓九把刀一度打消畫漫畫的念頭。
  所幸九把刀發現《七龍珠》作者鳥山鳴及《灌籃高手》作者井上雄彥都非醫學科出身,所以更加勤奮創作,他並和另一位很會畫漫畫的同學相約考美術班。這個當漫畫家的夢,就在這位畫得比他好的同學決定放棄夢想,也跟著碎了。
  後來九把刀在母親的輔導下惡補課業,一路考上公立高中及大學,在報考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時,大膽以六千字的故事《恐懼炸彈》挑戰口試委員,並提出未來三年與社會學有關的寫作計畫,只可惜落榜。不過他就是以這故事發展出第一本小說。
  而寫作的秘訣是什麼呢?九把刀經常用手機的簡訊功能,將靈感傳給自己或直接在手機上記錄下來,女朋友還因此跟他爭風吃醋。九把刀傳給女友的簡訊,通常比傳給自己的靈感還短。所幸後來手機功能進步了,多了便條紙的紀錄功能,他不但可快速用數位筆將靈感寫在手機裡,傳情也方便多了。

(中時電子報)

2009年5月7日 星期四

史上最大量 周公廟出土甲骨文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雷興山透露,今年年初,在陜西岐山縣周公廟遺址出土的甲骨文中所發現的文字已超過兩千兩百個,是迄今發現字數最多的周代甲骨文。且其中出現《史記》人物名稱,有別於過去的占卜文字,預料將帶動西夏研究。
  北京大學十一名師生組成的「北京大學兩岸文化交流協會」參訪團,六日造訪北縣南山中學。率隊的雷興山還透露,北大與中研院史語所正商議合作前往山西考古,若成行,將是兩岸開放以來首次考古合作計畫。考古專家最近對岐山周公廟遺址出土的甲骨文進行解讀,首度發現周文王父親「季歷」的名字,也記載有「周公貞」的卜辭。
  專家認為,過去河北、北京、陜西等八處遺址總計才發現一千一百個甲骨文字,周公廟大量甲骨文的揭祕,為明確周公廟遺址的性質和甲骨文研究奠定重要基礎,尤其是首次發現周文王的父親「季歷」名字,對完善西周諸王年表有重要意義。其反映的月相定點、數字占卜系統等問題都值得關注。
  史語所相關學者表示,過去出土的甲骨文都與占卜有關,周公廟出土的有些文字以敘事為主,出現王紀和召公等《史記》人物的名字,前所未見。
  中研院相關學者表示,目前全世界單一研究機構收藏甲骨文數量最多的就是中研院史語所,總數超過好幾萬片,都是史語所在政府遷台前,在大陸考古挖掘出土的甲骨文。但「過去挖到的都是與占卜有關的文字,周公廟過去幾年出土的甲骨文雖然沒有我們多,但很多甲骨文都與敘事有關,周公的名字就出現在甲骨文上,其他還有王紀、召公和畢公等《史記》記載的人名。」
經研究推估,周公廟出土的甲骨文年代約在商周之交或西周早期,最晚到西周晚期。有些是故意被打碎後,再倒進坑裡;表面也有被燒過的痕跡。由於周公廟後方就是宮殿,歷史學者研判,當地可能發生過火災。

(中時電子報)

2009年5月5日 星期二

張大春:觀光不是一眼看光光

  比較兩岸差異的議題層出不窮,說起觀光,華人思維似乎沒什麼落差。迎接遠客,不外就是風景、古蹟和小吃。   本世紀初,一則國外新聞專題報導拈出中國人對全世界的重大影響,並不包括我們自己長期所認證的火藥、指南針、印刷術;卻有千年之前在北宋新都開封所發展的小吃經濟。另一則新聞便披露河南政府在傾力開發「清明上河園」風景區,佔地500畝,總建築面積達一萬平方米。全區仿照宋代宮廷畫師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將整幅五米多長的圖卷實景,打造成可以親臨的觀光園區。有虹橋、上善門、鴻福寺、文繡院。留宿的可以入驛站、打尖的可以坐食堂;吹糖人、剪紙、風箏等傳統民間工藝也不會缺席。但是,即使宣傳中大肆鼓吹「建築設計全依宋人古法」,其傖俗鄙豔,可想而知。我逛過「士林中影文化城」,深知其造作古風的慘況,故未敢冒進。
  反觀台灣的觀光資源,大多也是以地標式建築物為遊憩主體。除了堪稱內容無可取代的故宮博物院,幾乎都是「可以遠觀」而「不足以褻玩」的地景。政府所著意的似乎總是遊客人數、航運班次甚至如何在著名景點增加停車場;如今新議題來了,居然是「開放自由行」與否──沒有「自由行」如何活化增加觀光的深度?如何活化觀光的內容?如何發現和掌握旅客主動的需求?問題的根柢從來不是「應該開放自由與否」,而是在「自由行」的前提下,台灣還能捧出什麼樣的生活文化來造就另一波具有持續性的觀光熱潮?
  以國人的旅遊熱點為例,獨具特色的民俗慶典一直是吸引遊客的法寶。鹽水鎮的蜂炮、台東市的炸寒單爺、宜蘭頭城的搶孤、南縣西港慶安宮的燒王船,若非在地人累代浸潤於日常與信仰中,豈能成就其活潑、壯闊、動人的面目?究其本質:原本不為示人而具體扎根的生活文化才有可能展現出值得趨訪、欣賞且值得回味的觀光實體。我們沒有那麼多傳統在地節日,然則,能不能夠在現實中打造出具體扎根的生活文化呢?
  一次萊比錫書展可以有兩千場散布在小城中各個角落的讀書活動,一座坎城在影展之外可以有終年不斷的國際交流,看看像東京、米蘭、柏林、愛丁堡、以至於不太有人認識的德國卡賽爾,到處都有藝術節、音樂節、設計展、珠寶展、文件展甚至衛浴展。國家若不能動員其資源主導或支援更多元的文化活動以豐富其國民的生活內涵,再能夠自由行的旅客也祇好樂得在旅館看螢光幕上的政論名嘴揭弊罵街。
  不數日前,有一則小小的新聞:宜蘭縣長呂國華一聲令下,親水公園從五月一日起開放遊客免費入園,希望鼓勵遊客重新來訪。冬山河親水公園從1994年啟用,十五年間,辦過許多龍舟賽、國際名校划船賽、童玩節以及情人節活動。具有新鮮感的親水設施卻不能永遠吸引怕著涼的遊客,在經歷不只一次的颱風破壞以及重建後,冬山河的遊客數字還是下滑了,免費入園能引人入勝嗎?還是當其局、主其事者得對親水活動作更細膩和知性的思考呢?
  我要說的當然不祇冬山河;開放觀光的對象也不祇大陸遊客──我們該問的是自己的生活文化是否充實的足以打開大門?

(蘋果日報)

2009年5月3日 星期日

許地山影響深 落花生成教材

  筆名落花生的台灣籍五四運動人物許地山,幼年即遷居大陸,後來參與五四文學運動,散文作品「落花生」曾被選入高中國文教科書。
  許地山以清新平實的筆調、流暢的文字,描寫小時家人在後園空地種花生過程,父親並藉以教育子女內在美的可貴,令人印象深刻。
  1894年在台南出生的許地山,父親是清朝台籍進士,甲午戰爭失敗,台灣割讓給日本,父親襄助劉永福在台南抵抗日軍失敗,許地山兩歲時,舉家避居廣東。4歲接受私塾教育,14歲於廣州受新式教育,並曾任福建省第二師範學校教師,21歲時至緬甸仰光任華僑創辦的學校教師。
  1917年許地山考進匯文大學,該校後改稱為晏京大學,他積極參加五四運動,與瞿世英、耿濟之等人合辦「新社會」旬刊,開始發表文章;1921年發起「文學研究會」,是中國大陸第一個全國性新文學社團,發行「小說月刊」。
  1923許地山進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及英國牛津大學研究宗教、哲學、梵文及民俗學等,1927年起在燕京大學任教,並在北大、清大兼課,1935年在胡適引薦下,至香港大學任中文學院主任教授。任教期間,改革教學課程,積極投入藝文團體運作,1941年因心臟病逝世於香港,年僅49歲。
  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王曉波表示,許地山在大陸倡導五四文學運動,散文寫作功力很好。文學史料研究專家秦賢次表示,台灣研究五四運動專家學者常將他歸納為大陸作家,其實他對台灣的新文學有密切影響,1933年還曾返台到台南探親。
  許地山旅外的生活經驗,對日後創作提供豐富的題材。秦賢次表示,許地山在「小說月刊」中發表的「命令鳥」,創作背景就是緬甸仰光,是新文學運動以來,第一篇充滿異國情調的愛情短篇小說。
  五四時期戀愛、婚姻及家庭題材的小說風靡一時,秦賢次說,許地山鍾情愛情小說創作,且故事曲折,充滿南國風光及異域色彩,常帶有浪漫、宗教等氣氛。
  國家書館館長顧敏說,許地山的作品呈現當年女性解放運動的影子,例如小說「春桃」描寫一名北方女孩故事,五四運動反映當年男女平權訴求思維,影響華人世界男女平等的觀念。散文則對大自然有很多描寫,諸如「空山靈雨」、「春的林野」及「愛流汐漲」等。
  許地山的作品數量不多,但散文表現成熟、流暢,他融會貫通宗教、道教等跨領域的研究,運用白話文的成熟度,更甚於朱自清、徐志摩等人。

(中央社)

張我軍倡導五四精神

  張我軍是板橋人,早年至大陸工作及求學,積極參與新文學運動,返台引入白話文學作品,專家學者認為他是台灣新文學先驅,是引介五四精神的橋樑。
  張我軍身兼詩人、評論家及中日翻譯家,童年貧苦,板橋公學校畢業後,當過鞋店學徒、銀行工友,勤奮自學古詩及中國舊文學。1921年他調往位於廈門的銀行支店服務,1923年前往上海參加「上海台灣青年會」推動台灣脫離日本統治運動,並至北京發表「至台灣青年的一封信」等作品,點燃台灣「新舊文學論戰」。
  他在1924年返台,發表「糟糕的台灣文學界」等作品批評舊文學,擔任台灣民報社漢文主編。1926年至北京求學,發起成立「北京台灣青年會」,創辦「少年台灣」,並進入國立北京師範大學就讀,畢業後留校擔任日文講師,與連震東、洪炎秋與蘇薌雨自封「台灣四劍客」。
  1946年遷回台灣,1955年因肝癌病逝,享年54歲。張我軍的二子張光直,曾任中研院副院長、哈佛大學人類學教授,是考古學家。
  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王曉波表示,新文學運動提倡「我手寫我口」精神,大陸當時有書寫文字的統一國語,而台灣的方言卻沒有通行的書寫文字,張我軍提倡使用中國語的白話文寫作,又引發台灣、中國白話文之爭。遭逢大時代變遷,張我軍也積極爭取民族地位。除推動台灣文學本土化外,並積極投入台灣殖民地人民反殖民國運動;國家圖書館館長顧敏也表示,青少年時期的張我軍愛國意識強烈。
  張我軍的白話文當年深受重視,1925年孫中山逝世追悼大會,悼詞採用張我軍的作品,因而日本方面批評他是不愛台灣的「非國民」。張我軍則反擊指出,孫中山是中國、東亞和人類的偉人,為人類的偉人掬一把同情淚,如果連這樣都做不到,是非人類。
  張我軍的新文學作品在台灣具有代表性意義,文學史料研究專家秦賢次表示,張我軍的新詩「沉寂」及「對月狂歌」,是台灣新文學史上第一次出現的新體白話詩,「沉寂」是追求夫人羅文淑所有的新詩。
  張我軍在北京所作的「至台灣青年的一封信」,更是引爆台灣日治時期新舊文學論戰的導火線。回台後,發表批判意味濃厚的「糟糕的台灣文學界」,對當時台灣舊詩社及舊詩人極盡嘻笑怒罵,並引發舊詩人反擊。
  1925年出版新詩集「亂都之戀」是台灣新文學史的第一部新詩集,為倡導白話文,寫「中國國語文作法」,以國語文與文言文作區分;並透過「台灣民報」轉載大陸作家的新文學作品,在台灣撒播五四新文學的火種。
  一般白話文新詩作品容易與西洋翻譯詩糾纏不清,但張我軍的新詩作品處理得很好,突破中外文新詩創作間文法差異問題,白話文的寫作更優於詩人余光中及洛夫。

(中央社)

賴和提攜後進不遺餘力

  受五四白話文運動影響,台灣在日本殖民時代有新舊文學之爭,賴和能寫漢詩、會白話文、通日語,除寫下殖民下的蒼生含辱圖像,還不遺餘力提攜後進,有「台灣新文學之父」尊稱。
  賴和是彰化人,1894年出生,原名賴河,筆名有懶雲、甫三、安都生、灰、走街先,自小習漢文私塾及完整日語教育,1909進入台灣總督府醫學校,1917年開始懸壺濟世,1918年到廈門鼓浪嶼博愛醫院任職,因思鄉之苦,1919年7月辭職返台。
  賴和前半身,僅1918年2月到1919年7月間到大陸供職,但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後,賴和雖身處南方,仍感受到五四運動及文學對社會文化的影響力,返回台灣後積極投入台灣文學創作。
  他在1921年加入蔣渭水發起的「台灣文化協會」,正式展開文學抗日行動,曾兩度入獄,仍堅持不懈,直到1943年逝世。
  賴和的文學作品主要描寫市井小民對日本階級統治的不滿及覺醒,如1925年彰化二林蔗農為保障自身權益拒絕製糖會社強行採收甘蔗,蔗農被捕、被毒打,賴和即寫下「覺悟下的犧牲」新詩。1930年「霧社事件」後,賴和發表「南國哀歌」,「抵抗」、「覺醒」成為寫作的基調,其他如「惹事」、「一支稱仔」、「蛇先生」等,也都循此基調寫作。
  五四運動在台灣引起最大衝擊,應是1920年的「新舊文學之爭」。精研五四運動的民間史學家秦賢次說,賴和能寫漢詩、白話文,通日文,個性溫和,人品、醫德甚佳,1926年起主編「台灣民報」文藝欄,成為影響力最大的台灣本土作家。
  日本殖民時代的許多年輕作家,很多人想用白話文寫出關懷蔗農和小民、批判警察及漢奸(三腳仔)的文章,但白話文、日文、台灣語體交雜,難以理解,投稿到「台灣民報」也無法刊出。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王曉波表示,賴和為鼓勵年輕人以白話文或台灣語體寫作,往往在醫院看診完畢,挑燈看稿、改稿,「有的甚至只剩下標題沒改」,只為了讓年輕人稿子有被刊出的機會,提拔不少台灣本土作家,如楊逵、吳濁流、王詩瑯、王錦江等,楊逵筆名更是賴和取的。楊逵的「送報伕」及吳濁流的「亞細亞的孤兒」都有賴和文章憐憫市井小民的影子在,若不是這些台灣文學滋養台灣人心靈,日本的皇民化運動不會被迫到1936年才推動。
  賴和濃濃的人道主義精神及對社會低層民眾的關懷,至今仍是學習的典範。

(中央社)

五四運動功不可沒

  1919年大陸發生五四運動,台灣則在1895年成為日本殖民地,「德先生」帶著「我手寫我口」思潮,不遠千里而來,今天台灣文學多元、民主制度扎根,五四運動思潮功不可沒。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王曉波說,五四運動表面上是反對北洋政府簽署日本提出屈辱的「二十一條」要求的愛國運動,實際卻是讓原本只在上層知識份子流動的「新文化運動」找到宣洩出口,流向一般大眾。
  「新文化運動」較為人知的刊物是「新青年」雜誌,北大青年陳獨秀在1915年創刊時,即提倡引進「德先生(Democracy,民主)和「賽先生」(Science,科學),批評尊孔復古想法。
  1917年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1918年又發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提倡文學應「不避俗字俗語」、「不仿古人」等八不主義,大力推廣白話文運動。
  王曉波說,雖然陳獨秀、胡適、魯迅、羅家倫等五四青年在「新青年」上力推民主、科學思想及白話文運動,但「新青年」的發行量每刊僅約1000份,而且是借錢來辦雜誌,純粹只是在北京上流知識圈的議論、交流,五四運動讓民眾真正體認中國積弱不振的嚴重性,新文化運動才進入言論發皇時期。對當時的台灣而言,中國已是故國,且多數從事農、工的台灣人不識字,五四思潮如何影響台灣?
  研究五四運動甚深的民間史學家秦賢次表示,當時台灣被日本殖民,但海峽兩岸仍能相互往來,有些舉家遷往大陸,如散文作家許地山;有些則來來去去,如賴和、張我軍等。這些人會說國語、台語,甚至日文,都以白話文寫作,成了五四思潮進入台灣的重要橋樑。
  台灣光復後,大量滯留中國、受五四思潮影響的台籍留學生返台,對台灣人民思想的啟迪也起了很大作用,秦賢次說,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即是宋斐如。
  宋斐如在1921年到北京讀書,主編「少年台灣」,1942年以台灣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副處長身分返台,1945年創辦「人民導報」,宣傳新文化運動及自由主義思想,因報導堅持「人民第一」,不見容於當道,228事件時被便衣憲兵帶走而音訊全無。
  除台籍菁英外,反對馬克思主義而不見容於中國共產黨的五四健將胡適、傅斯年、羅家倫、蘇雪林等也抵達台灣。胡適久任中研院院長,「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成為中研院做學問的態度;傅斯年力求「大學自治」,確保校園學術自由帶動台灣多元文化發展;羅家倫「新人生觀」、蘇雪林「禿的梧桐」文章被選入教科書。
  國家圖書館館長顧敏說,「台灣的民主發展也奠基於五四青年」,雷震、傅正、殷海光等人以「自由中國」半月刊為平台,宣傳民主思想、自由主義,甚至籌組新黨,才會有後來的「黨外」及「美麗島」雜誌,甚至鄭南榕為爭取言論自由自焚事件。
  五四運動90週年,不只是胡適國小、胡適公園、傅鐘、賴和紀念館等有形紀念,更重要的是靠著「我手寫我口」,型塑台灣多元文化的可能性。

(中央社)

2009年5月2日 星期六

黃媽慶木雕創作展 (彰化)

  鹿港的傳統木雕工藝發展,培育享有全台的雕刻技術,並擁有多位大師級的木雕藝師。
  員林鎮公所展出黃媽慶的木雕創作,以創新木雕的構圖及傳統的刀法,將材質、技藝雕刻花鳥,栩栩如生。黃先生14歲開始學習木雕,在王錦宜先生門下,將敏銳的觀察力著眼於鹿港人文及自然的關懷,期望鹿港人文的書畫、木雕工藝相互相成,以比賽考驗自己的巧工及詮釋他對木雕藝術美感執著理念,創作以鄉土風情真實景物為題材,並在九十四年授證入選「台灣工藝之家」,將生活工藝理念導入日常之中。
  創作範圍很廣,從平面到立體,從陰刻、陽刻到浮雕、鏤空雕、圓雕、一體成形、複合媒材等,藉木雕藝術的創作營造立體創作的故事情境,刀痕裡隱然若現的傳統木雕工藝樣貌、造形佈局的嚴謹結構的功力及美感創作。
  黃先生認為:『木雕創作以傳統技法加上自已創作的技術,保留傳統味道及個人的創意,才是創新。』例如木雕加入中國襌意及空間(留白),並利用木紋的肌理,設計構圖讓每一個木雕作品都有不同的意涵。
  展覽地點:員林鎮公所1.2樓『鎮民藝廊』。

員林美食采風http://510.travel-web.com.tw/
大彰化旅遊網http://changhua.travel-web.com.tw/20090502_2707190.jpgleft

(大台灣旅遊網)

實踐大學演出台灣民藝 (高雄)

  台灣的實踐大學羅漢門文化劇團在美國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St.Paul)的河畔中心(River Center)演出宋江陣及台灣民俗歌曲與舞蹈,獲得熱烈迴響。
  實踐大學高雄校區主任秘書胡寶麟表示,非常高興僑務委員會肯定實踐大學推展鄉土文化的努力與成就,邀請他們參與北美各地「台灣傳統週」文化活動。協辦演出活動的明州台灣同鄉會會長盧盈裕表示,安排劇團在聖保羅市舉行的「萬國節」(Festival ofNations)活動中演出,希望透過劇團的演出能讓當地民眾更加了解台灣的文化、藝術及風土民情。
  劇團導演楊士平表示,這次演出架構是以宋江陣為主,另加鄧雨賢創作的音樂劇「四月望雨」。演出節目呈現出台灣多元文化的特質。
  在實踐大學推展宋江陣的教授張景棠表示,高雄縣內門鄉又名羅漢門,是台南到屏東的必經之地,亦是閩南福佬、美濃客家、三地門原住民文化的重要聚集地。宋江陣本是訓練軍隊的方式,藉著鼓聲和旗幟來指揮陣法。
  實踐大學致力於介紹台灣民俗文化及技藝,宋江陣節目已受邀參加8月在蘇格蘭愛丁堡的藝術節演出。

(中央社)

政治形象鮮明 模糊魯迅地位

  魯迅1918年發表在「新青年」的「狂人日記」,開啟白話文小說創作先河,亞洲週刊評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 強」,「吶喊」也拿下冠軍。但這些文學地位與價值,在過去1世紀,遠不及魯迅的政治形象與爭議鮮明。
  魯迅,本名周樹人,出生於1881年的清朝,早年前往日本習醫,1930年加入「左翼作家聯盟」等團體,也由於他的文學成就與左翼傾向,基於政治需要,1936年死後備受中國大陸尊崇。
  魯迅孫子周令飛統計,「魯迅過世後進入課本」,對岸從小學到高中畢業,至少要讀16篇魯迅作品,是所有中文作家最多。
  過度意識型態化的結果,就是魯迅限縮為「思想是革命化戰鬥化的,沒有個性和生活」的「對敵人橫眉冷對千夫指,對人民俯首甘為孺子牛」呆板形象,成為「一個除了用戰士這個名詞來說明以外,就找不到詞彙來說明的魯迅」。
  更奇特的是,由於魯迅在中國大陸家喻戶曉,只要與他的名字、肖像或作品沾上邊,產品知名度自然提高。
  周令飛感嘆,「如今孔乙己商標,不但是茴香豆等食品商標,而且還是文房四寶、長衫、陶瓷,甚至是酸梅湯的品牌,三味書屋、魯鎮做成了香煙類商標,華老栓開了土特產商店,祥林嫂成立了洗浴中心。」
  由於魯迅留給後世的形象日趨商業化,遠遠脫離文學家本位,周令飛遂在與父親、即魯迅的兒子周海嬰於2007年共同發表的「魯迅姓什麼?」一文中直言,「在魯迅的身上又多出來了兩個姓:一個姓錢,一個姓權」。
  相對於中國大陸對魯迅的狂熱,由於政治因素,自1949年後,魯迅在台灣是一項禁忌,作品曾列為禁書。若回歸文學家本位,魯迅的思想深刻、文筆犀利,作品極易吸引讀者目光。
  曾在大學時代偷看魯迅作品,現在開設「文學經典:魯迅小說的比較文學觀察」的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董挽華分析,魯迅的文字基調就是「冷、冷、冷」,卻從冷靜的頭腦反映內心的火熱,展現「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清明,「狂人日記」與「阿Q正傳」就對比鮮明。
  由於魯迅的獨特語言魅力,1949年前不少台灣知識份子就已心儀魯迅作品,如幾乎與魯迅同世代的台灣作家賴和,兩人都有醫學背景,而魯迅筆下的人物「孔乙己」曾是賴和筆名,賴和也曾被稱為「台灣的魯迅」。台灣作家楊逵主持的「一陽週報」也曾出版魯迅的「阿Q正傳」中日文對照本。即使在肅殺氣氛濃厚的戒嚴時代,仍有作家與大學生私下閱讀魯迅作品,影響不少台灣作家,特別是鄉土文學作家的寫作方向。
  「離開了他作為一個最根本的文學家這樣一個位置,我們總覺得這樣的魯迅很空洞,我們不認識這樣一個魯迅」,這是周海嬰與周令飛的感嘆,在「五四運動」90週年前夕,唯有掙脫政治的藩籬,才能還原,並重新檢視魯迅的文學價值。

  「認死理,講原則,堅持,固執,喜歡開玩笑,喜歡惡作劇」,周令飛這麼剖析與祖父的共同點。魯迅一家四代,從反封建到為愛情衝破政治禁忌,再到遊歷演藝圈,特立獨行已是他們一家特有的DNA。
  魯迅自幼學習外語,讀翻譯小說,思想前進,深度批判當時中國社會的弊端,筆端卻對家鄉流露深刻感情,但也有人認為他態度激進,喜好辯論。但當他面對兒子時,「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形象表露無遺。
  周令飛說,父親周海嬰小時是「玩具破壞者」,對玩具結構充滿好奇,凡是能拆的都拆過。有一次,竟把魯迅特意為周海嬰買的留聲機拆開,把齒輪當陀螺轉著玩,魯迅非但沒大聲斥責,只是讓周海嬰想辦法將東西復原。魯迅的民主式教育作風,讓周海嬰自由成長,希望他「敢說、敢笑、敢罵、敢打」,才讓周海嬰能依興趣發展,最終成為無線電專家。
  周令飛除蓄著一字鬍的外型肖似魯迅,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過往,就是他竟於1982年,為了與在日本留學時認識的台灣女友結婚而飛回台灣,衝破當時兩岸對峙的緊張情勢與禁忌,比「敢說、敢笑、敢罵、敢打」的父親還多了「敢愛」。
  「當時有太多的複雜因素,若這些因素不變,我還是會這樣選擇」,周令飛為愛情作的抉擇,令周海嬰回憶起來,也只好說,這是「典型的隔代遺傳」。
  周令飛與妻子的愛情結晶周景欣於1984年在台灣出生,比父親「敢愛」之外更多了「敢秀」,曾參與台灣選秀綜藝節目,充分展現自信與自主。
  面對女兒的教育方式,周令飛認為,「管理應該適可而止」,過度肯定會有副作用,但在必要時,要幫女兒出出主意,盡可能讓她少走彎路,雙方意見不同時一定要以理服人,語氣宛若魯迅對周海嬰的呵護。
  「七年級生」周景欣看待父母的愛情,覺得他們很偉大,但也坦言,在台灣成長的她,對「太爺爺」的認識不多,只知道「太爺爺」是很了不起的人。太爺爺的作品也看得不多,卻對魯迅作品「藥」中的人血饅頭印象深刻。
  一家四代的精彩故事,為魯迅的「立人思想、獨立思考、拿來主義和韌性堅守」下了最好註解。

(中央社)

蔣渭水個展 (台南)

  蔣渭水是台灣本土運動改革史重要人物,國內首次大規模專對蔣渭水所辦「涇渭分明水長流」紀念展,移師台灣文學館舉辦,讓大眾瞭解台籍志士捍衛斯土斯民、無私奉獻英勇事蹟,也反映日本殖民政權時代歷史。
  國父紀念館策辦「台灣先賢系列特展」,今年主題「蔣渭水紀念展」,展覽內容依他領導台灣反殖民團體重要時期分為9系列,包含1923年因治警事件入獄的法院登記簿、損害賠償請求事件、台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原本等珍貴史料。
  蔣渭水孫子、蔣渭水基金會執行長蔣朝根表示,祖父在日治時期投入社會運動,開設文化書局引進新思潮,創辦台灣文化協會,作為台灣政治改革運動據點。蔣渭水創設台灣民報、台灣民眾黨、台灣文化協會,發起政治改革浪潮如同台灣本土運動的「國父」;深研蔣渭水歷史的基金會董事林瑞明認為,蔣渭水結合新知識志士及大資本家一起投入政治運動,以當時30多歲年紀就有此勇敢謀略,實在是一代英才。
  民眾將可對照蔣渭水《獄中日記》等史料,對台灣在日本殖民帝制下的非武裝抗日有所體認。

(自由時報)

雲林嘻遊記 廟會巡演 (雲林)

  雲林行腳系列─廟口文化雲林嘻遊記,在文化處寺廟藝術館前舉行開鑼儀式,正式啟動20場次的下鄉巡演。
  雲林嘻遊記下鄉巡演,主要是推廣民俗技藝,包括魔術、雜耍、特技、老歌、說唱藝術等,希望讓道地的特色文化能夠興起,也營造地方早期農業生活中,最讓人興奮期待的野台戲景象。
  縣府先前舉辦的雲林行腳活動,獲鄉親熱烈迴響,這次參加巡演的團體,包括娘家二人組、變臉魔術、功夫特技團、斗六太子團等。

(自由時報)

高雄設計節 (高雄)

  法國攝影師Pascal Rostai長期收集瑪丹娜家的垃圾,作為創作素材,拍出獨樹一格的作品,顯現隨手丟棄的東西,可以用來定義一個人的身分及自我。
  高雄設計節在駁二藝術特區展出,匯集國際前瞻觀點與台灣原創設計,融合專業鬼才與學生新銳,從概念、品牌到創意商品,給人全新的體驗。高市文化局長史哲表示,設計節並非曇花一現的展覽,而是要讓文化創意產業在高雄發根、成長、茁壯。
  高雄設計節以「讓城市變輕,設計PORTABLE」為主軸,有國際設計倉、台灣原創館、學生新銳展、創意逛大街、藝術廣場及品牌貨櫃館等六大主題,讓大家看見想像之外的生活創意。
  「國際設計倉」是重點展館,由新加坡藝術家JACKSON TAN擔任策展人,展出新奇的主題「無用生活國際設計展」,傳達「Less Is More」少就是多的永續概念;他說,少一點理智,多一點感性;少一點金錢,多一點價值;少一點機械,多一點人性;少一點資源,多一點創意。
  在「國際設計倉」裡看得到免洗筷子變桌子、垃圾袋搖身一變成粉紅色甜甜圈椅,甚至吐掉的口香糖也可以製成可回收口香糖的垃圾桶、魚皮可製作皮革、用大象糞便做成的紙…,。
  「台灣原創館」則號召十四個台灣設計師品牌,有自己的通路販售,讓民眾從原創商品中,看見正在發光的台灣創意,也可以現場選購。
  「學生新銳展」集合十七所大專院校、廿六個設計等相關科系學生的創意,另也是他們的畢業展;「創意逛大街」則是將創意作品設置在全市四十一個角落,捷運站、百貨公司、咖啡館,都可以發現隱身城市裡的巧妙設計。

(中時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