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6日 星期四

誠品經驗是順勢?逆勢?

誠品書店在香港銅鑼灣開張,高調卻柔性地展示台灣文化。近期,在維多利亞港邊,深夜打書釘將成為很「潮」的一件事。
這幾次周末夜,我走進台北敦南誠品,陸客圍著內幕書的平擺書區,台灣人成了緘默的少數。外地人帶著朝聖心情進來誠品,重點還是體會台灣的人文風景。隨地或站或坐,在多元而自由的知識海,享受浮潛的趣味。誠品的成功在於構築出某種氛圍,引人進入閱讀的靜謐之境。
多年前,第一家敦南店在台北開張。當年誠品書店堅持那潛移默化的冷調性,文史哲等冷門書籍占了不成比例的大面積。誠品還辦過一本已停刊的冷門雜誌叫做「誠品好讀」。期期賠錢,但內容精湛。
目前,誠品正熱烘烘地向對岸擴點。香港之後,二○一四年將在大陸開設書店。結合大陸民眾的中產嚮往,看似找著了絕佳賣點;然則,以大型連鎖書店的經營而言,誠品是在逆流而行!面對電子書與網路書店的蓬勃,在世界各地,大型連鎖書店多屬夕陽產業。不久前,Borders在美國大小城市全線倒閉,全賴電子書等商品成為營利來源。
純從書店的角度看,當誠品在更多城市成為菁華區的流行一景,內中自有些現實取捨。舉小的例子,包括為了打平營業額(儘管業主已給予優惠),動線安排上不免側重話題書與暢銷書。小眾而冷門的書,愈來愈被擠下書區,不是集體退位,就是成為角落的微末點綴。舉大方向來說,二○一四年誠品將大舉登陸,那邊書店內書的選擇會怎麼樣自我設限?幾乎所有文創產業都面臨這個關卡。進軍大陸,多少會自我檢查,自動磨圓腳爪,割捨可能肇致爭議的內容。
進退之間,其實是台灣與大陸互動過程的縮影。
除了誠品作為台灣文化輸出的旗艦,書店另一個值得期待的形式,或者是小且美。店主人因為獨特的眼光,打造出蝸居氛圍,吸引分眾人口。幸而此刻,獨立書店與小出版社等已開枝散葉,業績壓力較輕,容易維持自主性。

(平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