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5日 星期日

菸盒警語 反激發菸癮

被視為國際品牌大師的丹麥行銷鬼才馬丁.林斯壯(Martin Lindstrom)最近出了一本新書《購買學:有關我們為何買東西的真話與謊言》,指出許多有關行銷的概念都只是一廂情願的迷思。
林斯壯花了七百萬美元(由跨國大企業贊助),花了三年進行一項神經行銷學研究,找來二千名志願者,用特殊磁振造影儀器掃描他們看到廣告或圖像時的腦波活動,發現廣告界某些直覺固然正確,但也有很多觀念係積非成是:
 在電視節目打廣告或在電影中搞置入性行銷,通常毫無作用;觀眾會自動把它們過濾掉,這種手法只有在一種情況下有效,那就是能呼應電視或電影情節時。
 在香菸盒打上警告標示不但不能嚇阻癮君子吸菸,反而會觸動他們的菸癮。因為人腦中的阿肯伯氏核(nucleus accumbens,與上癮有關的腦部區域)看到警告標示時會受到刺激。
 潛意識廣告是否還在使用?那可不。有些百貨公司或賣場甚至播放內含隱藏性訊息的音樂,悄悄敦促消費者多買東西或不要順手牽羊。
 大家總認為火辣煽情的廣告有賣點,但和一般人的認知相反,廣告中加添「性」元素通常無助於促銷;但如果其中的「性」引發爭議(例如Calvin Klein的內褲廣告),就可以刺激買氣。
林斯壯把buyology定義為:激起購買欲的多種潛意識力量,有助於企業展開邪惡的行銷陰謀,但他堅稱他並不鑽研buyology。「我希望普羅大眾把這種工具用在善的方面,藉此更了解我們自己,我們的慾望,我們的衝動,和我們的動機,並將這些知識用於良善、實際的目的」。

(中時電子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