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4日 星期三

劉鳳學獻「傾盃樂」


八十六歲高齡的新古典舞團創辦人劉鳳學,傾半生之力重建唐樂舞,「傾盃樂」是唐樂舞系列封箱作。
「傾盃樂」原是六二七年唐太宗大舅子、官拜太尉的長孫無忌製作,由名臣魏徵等人寫詞,胡人音樂家裴神裨作曲。
劉鳳學指出,該舞原為酒宴所作,演出時與兩百匹馬結合,在戶外演出氣勢壯闊,堪為指標性舞蹈。因原詞曲佚沒,只能依據一二六三年日本保存的舞譜,音樂則參考法國國家圖書館館藏及日本保存的古譜。
唐樂舞都為宮廷讌樂,用來招待諸侯。經過南北朝戰亂、民族遷徙,佛教、伊斯蘭教及中東的音樂舞蹈傳來中原,唐樂舞可說是各國宗教特色,再經儒道思想揉合而成的新舞/樂種。最明顯的是,「胡服胡舞」原本速度很快,但因中原禮制、繁重服裝影響,速度大慢。「舞者起舞時,好像在用毛筆字寫一」。
劉鳳學說,唐樂舞是唐朝藝術、生活、禮節的整體呈現,為了掌握精髓,她在研究舞樂譜外,也精讀二十五史,並參考唐時繪畫、文字、雕刻。如此建構出的舞貌,能從古文物印證,例如一回她在法國國家圖書館看到唐雕刻的姿勢,就和她研擬的舞姿一模一樣。
劉鳳學從一九五七年研究唐樂舞,唐朝樂舞資料在安祿山之亂後消失不少,倒是早年赴唐取經的日本人保存許多,她也赴日進修。因日人已將唐樂舞日本化,尤其舞蹈姿態改變最大,一九六七年她依日人紀錄在台原樣首演後,兩年後深感「非常失敗」,決心重建。
重建過程以樂譜翻譯和舞蹈美學定位最困難。唐朝樂器如笙、琵琶、箏都各有譜,且使用符號不同,又無總譜,要如何將各譜總合、以五線譜表現,累壞她了。唐朝舞譜則僅有文字描述,光是在當年中譯日、如今日譯中過程就極易有誤解,遇到形容詞更難表現。她花了數十年,才以現代舞蹈使用的拉邦舞譜完整記錄。

(聯合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