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8日 星期六

99年文建會半官方登陸

  中華文化聯誼會副會長、中國文化部台港澳辦主任董俊新透露,第 4次江陳會後,將加強兩岸文化議題和交流,不排除在明年4月或6月,由大陸文化部長蔡武率團訪台,進行高層對話。
  張譽騰參加國父紀念館由沈春池文教基金會主辦的「根與魂-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展」開幕儀式,他表示,兩岸文化交流頻繁,文建會希望改變過去由民間無系統與大陸接觸的狀況,藉設立半官方組織,與對岸進行有系統的文化交流。
  文建會主委盛治仁提出在對岸設半官方文化駐點,只是就該以什麼樣的形式提升兩岸文化交流規格,表達文建會的看法。張譽騰指出,具體施行細節仍須和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海峽交流基金會及海峽兩岸關係協會討論。半官方組織包括受政府支持的民間基金會,文建會不排除設置類似組織。他認為,半官方組織和官方組織做的事,沒有太大差別。
  對於為何文建會在紐約、巴黎東京有官方駐點,在台灣藝文團體最常展演的中國大陸,卻只考慮設半官方駐點,張譽騰不願正面回應,僅表示台灣與中國分屬兩岸地區。
  中國文化部副部長趙少華受訪時表示,兩岸加強文化交流是兩廂情願的事,現在要做的只是擴大規模,讓文化交流更有效、更有持續性,「我們會加快速度!」
  在國父紀念館展出的「根與魂」,展出兩百多件來自中國各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品,較受矚目的包括京劇家梅蘭芳生前穿用的戲衣、胡琴,以及造於清末民初、耗費一萬個工時才雕建而成的萬工轎,還有高四公尺、長五˙六公尺,從元朝起專織皇家御用織錦貢品的雲錦織機。
  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為無形文化遺產,是指被視為文化遺產的各種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相關工具和文化場所。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田青表示,「這件戲衣是一九二五至一九二六年間,梅蘭芳演出《太真外傳》中楊貴妃所穿的戲衣,而胡琴則是素有「胡琴聖手」之美名的梅雨田所使用過的,有一百二十多年的歷史。」
  大陸古琴家王鵬演奏「歐鷺忘機」,蕩氣迴腸;泉州木偶大師沈蘇革、傅端鳳表演馴猴、青春夢,不但瞬間變裝,還能踩自行車作特技。
  本項大展是「第1屆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月」的第2波活動,行政院文建會副主委張譽騰、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董事嚴雋泰、中華文化聯誼會會長、中國文化部副部長趙少華、中華文化聯誼會副會長、文化部台港澳辦主任董俊新、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王能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田青、鄭長鈴、國立國父紀念館長鄭乃文、歷史博物館長黃永川、藝文界林谷芳、陳勝福、莊靈、柯錫杰、樊潔兮、陳芙美等人與會。
  趙少華副部長指出,來台呈現的200多件即將失傳的民俗技藝展品,納入聯合國人類遺產名錄,或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領域橫跨音樂、舞蹈、戲劇、美術、醫藥等,全面呈現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的、文化的、活鮮的生活技藝,是中國文化的根與魂!她呼籲兩岸,根要不斷的滋養,魂要不斷的把持,要加深兩岸同胞心靈的交流。
  現場展出珍品包括:梅蘭芳於1920年代演出「太真外傳」中的楊貴妃所穿的戲服;清末民初費時1萬工時製作的萬工轎;清初藏族唐卡;潮州紙影戲木偶;古代3大名錦之一的雲錦織機;以及針灸學家王惟一在西元1026年鑄造的天聖針灸銅人。
  10餘位非物質文化傳承人,親臨現場示範「雲錦」、「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山西黎侯虎」、「無錫留青竹刻」、「蘇繡」、「土家族織錦技藝」、「苗繡」、「藏族唐卡」、「武強木版年畫」、「苗族銀飾鍛製技藝」、「雕版印刷」等中國老祖宗代代相傳的驚巧技藝,並有皮影獨門絕技「十不閑」(即一人演出一台戲的功夫)及泉州提線木偶戲現場精彩演出。

(今日新聞.中時電子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