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5日 星期二

大學生要打破的競爭力迷思

去年,張忠謀在交通大學新生入學演講時,不斷強調這一代大學生畢業後會面臨的世界。「我可以保證,這個世界會跟你父親、二十幾年以前,讀大學之後所面臨的世界完全不同。」
當競爭較以往快速、也較以往全面時(跨國間人才、企業、國家間的競爭),張忠謀提醒大學生要打破三個迷思,才能清楚掌握未來的潮流。
迷思一,認為頂尖大學畢業就是鐵飯碗的保證。二十五年前,台大、交大畢業可能有很高的成功機率,但現在就不一定了,完全要靠以後的努力。
迷思二,以為「自己的競爭舞台只在台灣」。和我們競爭的對手是全世界的人。
迷思三,以為「不必創新也會成功」。過去,即使你模仿、重複以往的模式,如果效率高,還是能維持相當的成功。但現在必須要創新。
我曾分享過「大學生要培養的十一項能力」:養成終身健康的生活習慣、培養志願、用功學習、學習時要徹底了解、學會獨立思考、學創新、學中文、學英文、學習世界、學辯論與講演、做誠與信的人。
我認為好的人才,最重要的是要具備正確的價值觀。特別是想在各行各業頭角崢嶸、立志成為領導人的年輕人,更要建立良好的價值體系。大學生也應該有此抱負。
如果大學生有成為領導人的目標,則必須擁有更全面與通才管理的能力。基本能力與管理能力,我想跟年輕人分享一個讓我終身受用無窮的能力,就是終身學習。
「終身學習」不同於「活到老、學到老」,因為單純只是「活到老、學到老」太無目標、太無紀律、也太沒有計劃。終身學習必須有目標、有系統、有紀律,而這些是有步驟可循的。今年年初,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我就把了解金融危機當作我學習的標的。這是有目標。有系統指的是,只要是能幫助我了解金融危機的所有東西,我都拿來看,包括《華爾街日報》、《國際先鋒論壇報》,還有《經濟學人》、 《BusinessWeek》、《Fortune》。儘可能掌握和了解與金融危機相關的知識與影響,了解它為何發生、它如何引爆經濟的不景氣。至於有紀律,就是每天看。「終身學習」依時間長短還可分為「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
就我而言,長期目標就著重於對美國經濟、政治、還有全球半導體產業動態的了解。短期目標可以在一、二年,或再長一點的時間中,得到顯著成效的學習。我舉個大學生很關心的如何學好英文為例。雖說一般人過了二十歲要求將英文說得好並不容易,但若是要在短期內進步到可以輕鬆閱讀英文書報雜誌的程度,透過短期目標來改善,是很值得一試的。
目標不見得一定要如前面幾個例子一樣嚴肅。也可以在文學、藝術、音樂當中選定目標充實人生。
我也想提醒現在的大學生,專注在學習,注重自我培養。
對台灣的學生來說,進好學校還是困難,但從學校畢業卻很容易;好像上了大學,不見得要用功念書。
東方學生太依賴外來的刺激與要求,好像一定要透過外在的系統或規範來訓練自己。美國是不講這一套,他們比較注重自己培養自己、自己訓練自己的能力。這也是為什麼美國頂尖大學的學生,終身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原因。如果年輕人能及早建立起有目標、有系統、有紀律的終身學習習慣,在畢業後的日子裡,你依舊會持續成長。
面對不確定的競爭,我鼓勵學生從十八歲就要試著面對世界;不要以為就業才是面對世界,你要及早向外開展,了解世界正在發生什麼、世界如何改變,如何影響你與周遭的事物。慢慢從家庭的保護中獨立,才有可能真正習得生活的、學習的獨立。

(天下雜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