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5日 星期六

沙洲減海岸退 溼地陷危機 (台南)


位於曾文溪出海口附近的七股鹽田溼地,因鄰近黑面琵鷺度冬棲地,帶動生態旅遊產業興起。但海岸線退縮、潟湖沙洲流失問題,使溼地生態面臨巨變,居民的生命財產也受到威脅。
七股鹽田溼地範圍北起將軍漁港南側、南至七股潟湖南堤;西側海域至等深線6公尺處,包含頂頭額沙洲、網仔寮沙洲;東側包含七股鹽場鹽灘地,總面積近3000公頃。在民國82年被提出的濱南工業區開發案中,要求使用七股潟湖及鹽田區開發煉油廠及煉鋼廠,引發保育環境與工業開發兩派意見的角力。內政部區域計畫委員會在95年決議退回開發案,暫時保住溼地。
七股潟湖是現今台灣最大的潟湖,也是早期台江內海的最後遺留,孕育了豐富的溼地生態系統,也提供優質的養殖、捕撈環境,是許多漁民數代生計所在,他們將潟湖稱為「內海仔」。
隨著大批黑面琵鷺每年飛抵曾文溪口度冬的現象,廣被國內外保育人士注意、帶來賞鳥人潮,潟湖的觀光價值也被發掘出來。以往用來捕魚、採收牡蠣的膠筏,變成潟湖觀光的交通工具;漁民當起船家兼解說員,帶遊客欣賞潟湖的美,也了解這片溼地的過去與未來。
最早投入膠筏觀光業的蚵農林明德,雖然累積了一定的客源與口碑,但面臨的難題與挑戰愈來愈多。他說,如果不是對故鄉的感情及使命感,早就做不下去了。傳統漁業的發展有限,以生態觀光的條件來看,七股潟湖比日月潭還有價值,但潟湖觀光屬於知性的部分很多,需要靠精彩的導覽解說,搭配遊程變化、特色美食,才能讓遊客覺得值回票價。除了到野鳥學會等團體補充新知外,林明德花了很多精力訓練表達能力,把自己當成藝人,讓導覽內容更有趣。他有點感慨,轉型是為了讓產業升級、地方發展得更好,但生態觀光遠比傳統漁業複雜,軟、硬體都需要專業人才投入,才能跟得上遊客需求。漁村長期人才外流,要填補空缺不容易,一旦旅遊品質與遊客的預期出現落差,吸引力自然降低。
七股潟湖避過了因開發工業區而消失的命運,卻面臨另一項環境變化的考驗。台灣西部河川上游蓋了很多水庫後,被沖刷至近海的泥沙量減少,導致潟湖沙洲流失的速度很快,潟湖面積也急速縮減。相關部門進行中的補強工程,僅能減緩流失的速度。
林明德說,如果不施作人工魚礁和沿海護堤,潟湖消失會是可預見的事實,屆時溼地生態會有很大改變,養殖漁業將接近崩盤。居民需要更多學習、接觸其他產業的機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