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1日 星期六

台北文學季 (台北)


台北文學季開跑,今年的主題書展蒐集一九五○年至二○○四年以來台灣兩百五十名本土作家的第一本書,橫跨半世紀,包括新科立委張曉風、文建會主委龍應台的作品。
今年以「台北文學遇─遇見台北,悅讀文學」為主題,結合在台北長期深耕的藝文組織,共同推出主題書展、系列講座、文學地景導讀及文學電影等活動。
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所副教授應鳳凰說,第一本書是每個作家重要的第一步。以張曉風為例,廿歲出版第一本散文「地毯的那一端」,書寫婚前的喜悅,書名成為日後「結婚」的代名詞,也可看出對國家大事的關注;而龍應台的第一本書為「龍應台評小說」,開文學批評之先,也透露其批判性格。
集結台北市各獨立書店舉辦的「我讀,與我遇見的書─文學書塾系列講座」,每場由兩個不同世代的作家暢談閱讀經驗,希望在高度依賴電子檢索及數位的年代,重新喚起對閱讀的感動。


「文學書塾」系列講座策展人劉虹風說,每個人都是被社區書店養大的孩子,但科技進步的當下,越來越少人進入書店買書。「於是我想把閱讀和書店做一個連結,只要一想到某個主題,就會下意識聯想到某一間書店。」她規劃在16間各具特色的書店裡,各邀請兩個不同世代的作家和學者,談他們的閱讀經驗和閱讀歷程,勾勒出不同世代的閱讀風景。「希望能將獨立書店作為台北的文化據點。」
文學季將在去年底開館的「紀州庵文學森林」畫下句點。館長封德屏提出6大願景,希望透過常態性的文化活動,打造台灣文學平台。
劉維公指出,文化是可以讓都市再生的隱形力量。「我希望把北投、萬華、大稻埕等地發展成塊狀的文化特區,彼此之間也有能量流轉,都市透過文化再生,文學透過都市重新解讀。」


五○至六○年代文壇是大陸文人天下,文星書店一口氣推出白先勇、王文興、林文月、李敖等十多位新作家。七○年代鄉土文學湧現,吳晟、吳念真等都在此時出道,八○年代有黃凡的《賴索》、詹澈的《土地請站起來說話》等都市文學、原住民文學、旅遊文學;九○年代更多元,同志作家邱妙津、陳雪、紀大偉都推出第一本書,第一本台語詩集、陳明仁的《走找流浪的台灣》也問世。
十六場「文學書塾系列講座」,邀請各領域名人談歷史、生活、城市等從書本延伸的議題,地點在女書店、有河book、永樂座等台北獨立書店。
台北光點舉辦的「台北文學.閱影展」則播放十部文學改編電影,包括描寫德國文豪歌德的《少年歌德的煩惱》、西班牙導演阿莫多瓦改編法國小說《狼蛛》的《切膚慾謀》、改編自美國記者杭特.湯普森自傳小說《蘭姆酒日記》的《最後型男日記》等。
自然作家劉克襄將帶領民眾走訪新店溪、陽明山、淡水捷運線等三條「台北文學走讀」路線,介紹各作家的作品和生活地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