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8日 星期一

秋惠文庫 還原歷史真貌 (台北)


  「秋惠文庫」聽起來像是書店,但不到六十坪的空間,卻藏有超過萬件台灣珍貴文物,從荷據、清領到日治、光復初期各式文物,堪稱台灣歷史文物寶庫,連預定今年開館的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也向秋惠文庫商借「庫寶」。
  庫長林于昉十多年來耗費大量精力、金錢,收藏品從荷蘭人侵台以來數百年間的文獻、照片和器物等,質、量可觀,甚至比國家級博物館還豐富。三年前,他將父母親遺留的故居,布置成專門展示台灣歷史的文物館,並對外開放,取名「秋惠文庫」,也是為紀念父親林秋江和母親陳淑惠,希望讓民眾親身接觸、更瞭解真正的台灣史。
  林于昉表示,故宮的文物都是國寶,但很多外國人也很想看到「台灣的東西」,他才創建專門收藏台灣歷史文物的專業館,要讓更多人認識台灣在地的特色文化。
  就像這次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商借的「台灣輿圖」和「蕃社采風圖」,都是台灣少見的珍貴原始稿件,多為故宮、中央研究院等專業博物館收藏,出自民間十分少見。「蕃社采風圖」是獻給康熙皇帝,描繪清治時期的台灣農村樣貌的彩色「影像資料」,記錄平埔族與漢人的母系婚姻生活、農耕方式等,還有台灣的糖、甘蔗等農產品,都是研究清代台灣史的重要史料。
  林于昉說,真正的台灣歷史文物,不只是故宮收藏的來自中國的文物,但過去政府對台灣文物不重視,許多有價值的歷史物件,都是民間在保存,甚至連台灣省政府的招牌,也被視為垃圾,隨意棄置。過去評估只要花幾億元,就可以蒐集到足夠的文物,成立專業的台灣歷史博物館,但官方認為花幾億元買文物很貴,反砸十幾億興建博物館,實在本末倒置。成立博物館就是要給民眾看真的文物,若都是拷貝或影印輸出,那大家看書就好,且珍貴文物越來越稀少,收藏代價也會越來越高,甚至有錢也找不到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