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0日 星期日

渡海三家畫作齊聚 (台北)

黃君璧-聽笛圖 (1961)
  國立國父紀念館中山國家畫廊展出「渡海三家」溥心畬、張大千、黃君璧作品,與黃君璧文教基金會舉辦「再現渡海三家─藝韻風華」展覽開幕式。

  溥心畬(1896~1963)、黃君璧(1898~1991)與張大千(1899~1983)是民國以來傳統水墨國畫中老一輩畫家的代表人物,後因時局之變,從大陸渡海來台,給予台灣水墨畫壇深厚的影響,合稱「渡海三家」。
  國父紀念館展出「再現渡海三家─藝韻風華」,展品多數為原黃君璧「白雲堂」舊藏及藝界友人互為饋贈之作品,共有黃君璧創作50餘幅、溥心畬及張大千贈與黃氏的畫作、張黃兩氏致贈前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何浩天的畫作等計百餘件作品。
  黃君璧作品最齊備,面目多元。除了得張大千「雲瀑空靈,吾仰黃君璧」贊言的雲煙飛瀑外,更有黃君璧少見的人物仕女畫、花卉翎毛等作品。1961年創作的〈聽笛圖〉人物脫胎於五代南唐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工筆雅致,設色妍麗,氣韻柔和典雅。張大千之作除潑墨潑彩大作,亦有粲然可觀的少見作品。1978年作〈松雪二士〉,僅以水墨濃淡乾濕間變化,體現出中國的墨分五色之道,上題識:「試吾家豐吉所製鳳梨紙,潑墨留筆,不減乾隆內庫御用」,這以鳳梨皮做原料的紙張,獲得大千的高度讚譽,認為可與乾隆皇帝的御用紙張相媲美,也可看出台灣手工造紙業的功力。1981年於今師範大學美術課程示範的〈行吟圖〉、〈長江高士〉,雖是課徒之作,然線條遒勁、筆墨精準,更見深厚功力。溥心畬作品於該展中雖最少,然而1949年的〈小手卷〉、1958年的〈嶗山〉山水畫作,見遼闊天地,筆墨精善;1949年送贈于右任的白描〈觀音〉,線條暢利。黃君璧1954創作的〈策杖尋幽〉,乃渡海三家之合璧。具溥心畬、張大千二人款書,張大千還寫到與黃君璧相約觀瀑看泉,為三人於日本因緣際會相遇之作,見證三人情誼。
  展覽作品皆由台北市黃君璧美術獎助文教基金會提供,且幾乎皆為創辦人張福英的收藏。張福英19歲入白雲堂門下習畫,師從黃君璧三十餘年,為「飛瀑煙雲畫派」第一人,並捐資創立「黃君璧先生美術獎助文教基金會」,資助兩岸美術院校貧苦優秀學生。她說:「我只愛畫,別的什麼都用不到,你拿個鑽戒說三百萬、三千萬的,我把它當石頭,沒興趣。但是,畫逃不過我眼睛。」

(典藏古美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