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8日 星期五

天穿日摺頁惹議

 
  客委會訂農曆正月二十日「天穿日」為「全國客家日」,首年廣發摺頁宣傳,敘述天穿日的由來;但「六千多年前,共工氏與顓頊相爭為帝,使天為之穿,地為之裂…」的說法,引發文史工作者質疑兩個年代完全不一樣的人物,怎麼會碰在一起爭帝?
  文化工作者張福普指出,相傳水神共工與火神祝融在天庭打架,而將天上的不周山撞了一個大洞,女媧不忍人類遭受禍害與痛苦,煉石補天,人們為了感念女媧,在天「穿」之日祭祀感恩。他質疑摺頁內容說,顓頊是黃帝的孫子,出生西元前二千多年,而共工氏為遠古時代(一百五十萬年前)水神,應是不存在的神話人物。兩者是完全不同年代的人,且水神又怎會與人爭帝?
  客委會企劃處處長廖育珮說,天穿日的由來,古籍記載有差別,摺頁分別引自古籍《淮南子》。不過,電視廣告引述的卻是女媧神話。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文學系退休副教授何石松說,《淮南子.天文訓》中記載「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而女媧煉五色石補天則取自《淮南子.覽冥訓》。有學者研究將兩者連貫解釋為天穿日的由來,雖引發質疑,但神話傳說並沒有對錯、真假,而是啟示現代人,大自然是會遭受破壞的,人類應好好維護,取法古人。
  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系助理教授羅烈師表示,漢文化兼容並蓄,與其爭執神話的年代、人物,不如考據其流傳過程和對當代的意義。
  客委會副主委劉東隆表示,「天穿日」男不下田、女不拿針,慰勞平日客家人努力打拚的辛勞。拜天公剩下的「甜粄」不能吃完,要留下一大塊,在「天穿日」切成一塊一塊炸來吃,就是為了幫女媧補天。至於摺頁中的說法,由於都是神話,無從考證,是客家耆老口耳相傳而來;若真要考證,可能得從殷商以後的甲骨文開始,會請歷史學家再做探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