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5日 星期二

茶花女難看?表藝界吵翻


  由兩廳院製作、日本導演鈴木忠志執導的《茶花女》,首演當天就在表演藝術界引爆了激烈討論,從作品的可看性、藝術性,到節目製作、演員訓練,爭論程度不輸劇中高潮起伏的愛情故事。音樂時代藝術總監暨廣藝基金會執行長楊忠衡,甚至在臉書發起「兩廳院還我錢」粉絲團,他的發言是:「鈴木忠志的《茶花女》是歷來最難看、最難聽、最沒有營養的『流行音樂新歌劇』。」
  《茶花女》剛結束台北演出,本周在高雄將繼續演出,兩廳院藝術總監黃碧端只表示:「看不看戲、喜不喜歡,選擇權還是得留給其他觀眾。」
  楊忠衡也說,「如果《茶花女》的演唱和音樂水準是所謂的兩廳院旗艦計畫製作,那麼兩廳院可以乾脆拆了。那些鼓掌的,都是聾子嗎?」「如果兩廳院只是要證明,它可以一再拿國家的大錢,供養那些不明瞭台灣文化的老外,把台灣藝術當猴戲耍,那就是大成功了。
  這場激烈爭論應分為兩個層次討論,第一個層次是藝術性的爭議,也就是《茶花女》真是「沒有營養」的戲?或者只是一齣處理手法上有爭議或有缺陷的戲,因此引起觀眾不解?第二個層次則是行政上的爭議,也就是兩廳院以大筆預算投注在國外導演的製作上,長期引起本地團體不滿。因此當鈴木的作品引起爭議時,連帶地引爆這個憤慨。
  劇場導演Baboo認為,就戲好不好看這問題,每個人都可以發表意見,「製作的好壞可從很多面向來談」。他認同兩廳院節目的品質可以討論。「但是,『還我錢』這沒有建設性的字眼,無法激起更多理性討論,恐只引來一言堂式的批評謾罵!」
  《茶花女》是兩廳院斥資一千五百萬元的旗艦製作,鈴木用他強調以下半身為重心展現動作與發聲的「鈴木方法」對台灣演員進行培訓,並對小仲馬經典《茶花女》重新詮釋。鈴木也特意將經典文學、流行歌曲以及不同語言同台交錯使用。
  劇場人王墨林認為,茶花女》在處理上有問題,「但仍有其美學表現上的深度與品質!」鈴木的舞台美學與身體方法論,仍可清楚看見。
  留日攻讀戲劇的台北藝術大學助理教授林于竝指出,一部作品的價值,不只是單看賣座與口碑,「像鈴木這樣的大師不是不能被批判,這次的作品有缺陷,只不過,任何的批評應當建立在理解之上。」批判之時應當謹慎,必須理清楚這種表現手法的文化脈絡,「摸清楚他的底細,再給嚴厲的一擊。這種討論才是文化的累積。」
  舞蹈空間創辦人平珩也說,觀眾覺得好不好看很直接,「但行內的人去看演出,更應該考量製作背後的文化背景等問題。」不能單就喜不喜歡、認不認可這個角度去看,不然以後大家看到自己覺得不好看的都要退票嗎?」


  《茶花女》以法國文豪小仲馬經典愛情文學為文本,全劇對白為國台語穿插。
  劇中音樂是鈴木忠志自5百首台灣流行歌曲靠著旋律感覺挑選出近20首歌曲,再透過翻譯瞭解歌詞內容,多為描寫苦戀、失戀、想愛卻又不能愛的歌曲,包括〈我是不是你最疼愛的人〉、〈思慕的人〉、〈酒後的心聲〉等,由於《茶花女》描述年輕男子苦戀大哥女人的愛情故事,因此決定以〈何日君再來〉作為主題曲。
  鈴木忠志表示,台灣南部對國台語流行歌曲的接受度更高,他期待能夠獲得南台灣民眾熱烈的迴響。


  鈴木忠志:「《茶花女》中跨越社會階級,熾熱到打破社會常規的純愛力量,是我想傳達的!」
  鈴木忠志版的《茶花女》混融了不同特色,穿著冷冽前衛服飾的演員穿梭行走於金屬色框架之間,似瘋又癲的男主角不斷書寫打字,演員們演唱早期台灣流行金曲,雖是法國文學名著,卻可以見到現代感服裝及台灣懷舊回憶。
  鈴木忠志表示,「世界上的每個地方都不乏這類以毀滅人生而終結的純愛故事,各國都有一定程度的階級區隔與歧視。」這些男女為了完成愛情,企圖打破階級規範而努力的能量,正是他想強調的。好的故事文本不論東、西方,談論的都關乎人性。」
  《茶花女》主軸與人名仍然維持原著樣貌,但將時空背景設定在現代台灣。透過住在精神病院的亞蒙的回想,帶出他與瑪格莉特的愛情。
  鈴木忠志使用國台語經典歌曲,刻意安排國台語交錯對白。這才是台灣的樣貌。而流行歌曲在世界各地,最能表現的就是男女情感的內心狀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