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3日 星期三

剪下記憶的牧羊少年

  藝術最原始的動力,應該是記憶的捨不得;因為捨不得,所以要把它表達出來,留在這個人間。
  二OO九年台北燈會,巨大的牛年剪紙投影在台北市政府大樓上,讓原本渾厚方正的建築像是穿上喜氣又可愛的紅色碎花大衣,溫暖了夜空。這個作品出自不到三十歲的吳耿禎的巧手。短短幾年,作品陸續在紐約watermill center、北京今日美術館、上海美術館、台北當代藝術館、富邦基金會櫥窗、總統府一樓迴廊、國立台灣美術館、朱銘美術館、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誠品敦南藝文空間等地展出。
  我站在LV旗艦店四樓藝文空間參觀「吳耿禎‧如果你遇見一個牧羊少年」展覽,吳耿禎給人的第一印象非常靦腆,一臉稚氣。
  說起吳耿禎第一次剪紙的經驗,是在二十四歲才開始。他看到學校泳池雨後水紋的光影美麗異常,一股衝動便抓起剪刀、拿出大紙,想剪下腦海中的印象,加上住的地方有一大扇窗,他想像剪紙垂掛窗口,陽光穿透時如夢似幻的投影。
  「那次的經驗是一種神祕的召喚嗎?」他說:「也算不是,當時是為了交作業,我懵懵懂懂地選擇了剪紙這項藝術來呈現。」
  大三那年,參加學校舉辦的社區營造計畫,在馬祖西莒島,意外發現當地也有老奶奶的剪紙藝術,他再次與剪紙不期而遇。
  藝術的成型,往往是強烈感情的託付。二00五年,爺爺重病住進隔離病房,「那一天,我記得很清楚是二月十四日情人節,我從爺爺還認得我,經歷到逐漸記不得我是誰,又想起此刻不能與爺爺相守的奶奶,我隔著玻璃窗,便想做個紅色剪紙貼在上面給他看。」看得出從小由爺爺奶奶帶大的耿禎,對他們的深情。
  二00六年,吳耿禎畢業,認真思考對剪紙做進一步探索,他申請到雲門流浪者計畫獎助,前往剪紙民藝重鎮陝北,進行兩個月的流浪學習之旅。在土地貧瘠的陝北,因為物資缺乏,許多事物,像是鞋底、窗花等,都得自己做。然而環境的嚴苛產生強大的生命力與創造力,即便是踩在腳下的鞋底,這些大娘做來絲毫不馬虎。
  吳耿禎還發現,藝術往往具有療癒作用,剪紙剪得特別好的大娘,通常生活更封閉、窮困,甚或承受著家暴或兒女夭折之苦。
  我指著牆上兩幅萬年紅的傳統剪紙娃娃,說:「可是你的作品,像是這兩幅娃娃看起來很喜氣、歡樂啊!」
  「那只是一部分。」耿禎帶我看一個壓克力箱子裡的作品。呼應這次的旅行主題,他所剪的是巴黎的公園。裡面有長滿頭顱的樹,也有槍枝形狀的圍籬。「這裡面有不少黑暗的元素。」耿禎話很少,並沒有再多做解釋,讓我想像其中的故事。
  而另一面牆,一樣以白色木板做出的剪紙壁面,圖案是樹木叢林,鑲著許多小視窗,播放旅行時所拍攝的影片與照片,彷彿搭乘火車、巴士從窗外看出去的流動風景。一種搖晃、前進的流浪氣氛。

(魅麗雜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