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6日 星期六

國家紀念館 追撫二二八 (台北)


  1931年落成的三級古蹟,曾做為展演場、民意機關、台美機構,將再搖身一變,成為國家級二二八紀念館。
  這棟建築物在日據時代是「台灣教育會館」,是當時台灣首屈一指能與世界現代藝術對話的美術展覽場所,由日本建築設計師井手薰設計。井手薰的其他代表作品則有中山堂、台大文學院等,風格相近。
  二次世界大戰後,由台灣省參議會使用,是戰後台灣人要求民主的重要見證。當時省參議員應選30名,卻有1180人參選,可見台灣社會菁英對民主的熱烈期盼。1947年發生二二八事件,多名省參議員被拘禁、失蹤、喪生,讓參議會成為二二八事件重要的歷史現場。
  1959年美國在台新聞處遷入,成為戒嚴時期台灣獲知歐美消息的主要管道,也是台灣學子取得赴美留學的資訊站。台美斷交後,美新處改為非官方性質的美國文化中心。
  1991年底,台灣省教育廳為了配合「南海更新計畫」,原本打算改建為大樓,遭到文化界反對而擱置;1992年使用者變成「中國童子軍總部」;1993年,先被指定為三級古蹟,再由美國文化中心承租。
  2001年,教育部委託建築師事務所進行古蹟調查研究與修護計畫,將建築物收回;2006年行政院核定為二二八國家紀念館。2007年教育部與二二八基金會簽訂行政委託契約,委託基金會經營管理,但2009年起主管機關改為內政部詹啟賢接任二二八基金會董事長。
  歷時1年多的古蹟再利用工程,將在100年2月28日正式營運,重新開放。詹啟賢認為,紀念館的落成象徵台灣民主又邁進一步,讓台灣各族群了解苦難的過去,也讓二二八受難者及家屬可以盡情訴說他們的傷痛,台灣社會不再患有「歷史失憶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