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日 星期二

大清盛世 「和」是關鍵

  佛光山創辦人星雲大師與清史專家閻崇年,在張榮發基金會舉行對談。談起清朝盛衰之因,兩人各從佛法和歷史的觀點解釋。
  星雲大師參觀「大清盛世」展,看到嘉慶龍袍,閻崇年指出,根據歷史文獻,嘉慶君沒有到過台灣,只是「戲說」。星雲大師在大陸電台聽到閻崇年講解袁崇煥(明末抗清名將),「讓我如癡如醉」。於是邀閻崇年到佛光山參訪、講學,出版了結合史學與佛學的「合掌錄:閻崇年對話星雲大師」。
  清朝的康雍乾盛世共一百卅四年。閻崇年表示,入關時只有四、五十萬人的滿族,如何成功統領中原一億人?多年來他都在深思這個問題。
  二00八、0九年他兩次到佛光山請教星雲大師,終於找到答案。「尚書有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清朝有十二個皇帝,閻崇年認為清朝興盛的關鍵,在於前六位皇帝都很優秀;衰敗的原因,則是後六位皇帝都很平庸。努爾哈赤創大清後,皇太極、順治都是親王開會選出,一如歐洲的貴族共和制。康熙是孝莊和欽天監湯若望共同決定;雍正雖是經鬥爭奪得大位,也是優勝劣敗的結果。但從乾隆選嘉慶開始,繼位者皆由一人決定,選出了六位庸才。
  星雲大師則用「三好」、「四給」與「五和」解讀清史。「五和」是自我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星雲大師最佩服的皇帝是康熙,因為康熙懂得「和」的真諦--他對漢人和漢文化的包容,造就百年盛世。「要『同』很難,但要懂得互相尊重;不『同』不要緊,但要有共識!」星雲認為「和」是創造盛世的關鍵。「四給」是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為什麼輔佐順治、康熙的孝莊皇后是清興的推力,而垂簾聽政的慈禧卻加速清朝的衰亡?兩者的差異就在「給」這個字:孝莊輔政不在乎個人利害,慈禧卻只為了自己。

(聯合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