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日 星期二

旗袍源於滿族狩獵文化 (台北)

  表現中國女性陰柔之美的民國服飾旗袍,起源於滿族的狩獵文化。
  「大清盛世展」展出多款御用兵器,包括努爾哈赤寶劍、皇太極腰刀、順治小弓、乾隆大閱甲冑等,反映滿族重騎射的狩獵文化特色。  順治小弓是清世祖福臨少年時習武之弓,由樺木、牛角製成。弓矢和大清國運有著密不可分的連繫,清初滿人入關,皇帝希望滿洲八旗子弟保持民族特色,大力提倡「國語騎射(說滿語及騎馬狩獵)」,宮廷一直將各朝御用弓矢視為珍品。
  清初諸帝無不精於騎射。努爾哈赤自幼箭法出眾,才能成為女真族領袖。皇太極則力大無窮,瀋陽故宮藏有他所用之弓,連大力士也拉不動。順治、康熙、乾隆從小都得習騎射,在順治誕生的永福宮中,搖籃旁便掛著小弓小矢,說明騎射是滿人的「幼教」。
  滿人的騎射風俗深深影響服飾。馬掛、旗袍與馬蹄袖,都跟愛打獵的習慣有關。旗袍顧名思義,是旗人之袍。滿語是「衣介」,特點是圓領、用紐扣而不是衣帶,窄袖;袖子末端平時挽起,需要暖手和行禮時放下,稱「馬蹄袖」。馬蹄袖又名箭袖,它原是滿族男子天冷騎馬時的護手設計,入關後清朝定馬蹄袖為禮服「莊妃坐像圖」與皇太極、乾隆的龍袍,都可以看到馬蹄袖。
  民國以後,設計師拿旗人之袍改良。男式旗袍加寬下擺,提高開衩,成了長衫。女式旗袍袍身減短、腰身變窄、開衩變低。

(聯合報)

沒有留言: